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3页 |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现状 | 第18-20页 |
·H5N1 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抗病毒药物 | 第20页 |
·人禽流感病毒疫苗的发展现状 | 第20-24页 |
·灭活全病毒疫苗 | 第20-21页 |
·弱毒活疫苗 | 第21-22页 |
·腺病毒载体疫苗 | 第22页 |
·4 质粒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对疫苗生产的改进 | 第22页 |
·生产流感疫苗的其他策略 | 第22-23页 |
·研制有效流感疫苗株的未来发展方向 | 第23-24页 |
·流感病毒的宿主特异性 | 第24页 |
·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分子基础 | 第24-29页 |
·血凝素蛋白与其致病性的关系 | 第24-25页 |
·NA 蛋白与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关系 | 第25页 |
·聚合酶复合体与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关系 | 第25-27页 |
·核蛋白与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关系 | 第27页 |
·基质蛋白与禽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关系 | 第27-28页 |
·离子通道蛋白与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关系 | 第28页 |
·NS1 非结构蛋白与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关系 | 第28页 |
·NS2 结构蛋白与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关系 | 第28-29页 |
·A 型流感病毒的反向遗传技术的发展史 | 第29-31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3页 |
第二章 H5N1 亚型禽流感病毒弱毒活疫苗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3-42页 |
·材料 | 第33-34页 |
·病毒株 | 第33页 |
·SPF 鸡胚及细胞 | 第33页 |
·pBD 载体 | 第33页 |
·质粒 | 第33页 |
·主要试剂 | 第33-34页 |
·引物 | 第34页 |
·内部基因组 DNA 的合成 | 第34页 |
·方法 | 第34-37页 |
·疫苗株内部基因 DNA 序列的合成及鉴定 | 第34页 |
·重组pBD 转染质粒的构建 | 第34-35页 |
·H5N1 亚型重配病毒的拯救 | 第35-36页 |
·救获的2 株重配病毒的序列鉴定 | 第36页 |
·救获的2 株重配病毒的温度敏感性(temperature sensitive)测定 | 第36页 |
·救获的2 株重配病毒的冷适应性(cold-adapted)测定 | 第36-37页 |
·结果 | 第37-41页 |
·合成 DNA 序列鉴定结果 | 第37页 |
·重组pBD 阳性质粒的鉴定结果 | 第37-38页 |
·救获重配病毒的 PCR 鉴定结果 | 第38-39页 |
·救获重配病毒和野生病毒的温度敏感性测定 | 第39-40页 |
·救获的重配病毒和野生病毒的冷适应性测定结果 | 第40-41页 |
·讨论 | 第41-42页 |
第三章 救获的重配病毒在 SPF 鸡和哺乳动物模型BALB/C 小鼠上的生物安全评价 | 第42-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病毒 | 第42页 |
·SPF 鸡胚及试验动物 | 第42页 |
·鸡胚半数感染量(EID_(50))的测定 | 第42页 |
·SPF 鸡鼻腔感染试验及排毒检测试验 | 第42页 |
·静脉接种指数测定(IVPI) | 第42页 |
·BALB/c 小鼠的致病性试验 | 第42-43页 |
·小鼠脏器病毒分离滴定 | 第43页 |
·结果 | 第43-47页 |
·鸡胚半数感染量(EID_(50))测定结果 | 第43页 |
·重配病毒对鸡的致病性试验结果 | 第43-44页 |
·重配病毒和野生病毒对 BALB/c小鼠的致病性试验结果 | 第44-46页 |
·救获的重配病毒与野生病毒在小鼠体内的复制 | 第46-47页 |
·讨论 | 第47-49页 |
·救获的重配病毒对鸡的致病性减弱 | 第47-48页 |
·重配病毒对哺乳动物模型 BALB/c小鼠的致病性减弱 | 第48-49页 |
第四章 H5N1 亚型弱毒活疫苗株在哺乳动物模型 BALB/C小鼠上免疫原性和免疫效力评价 | 第49-7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病毒 | 第49页 |
·实验动物 | 第49页 |
·BALB/c 小鼠的免疫试验 | 第49页 |
·血凝抑制抗体的测定试验 | 第49-50页 |
·中和抗体测定试验 | 第50页 |
·小鼠半数致死量测定(MLD_(50)) | 第50页 |
·攻毒保护试验 | 第50-51页 |
·结果 | 第51-70页 |
·3 株野生病毒的 TCID_(50) 测定结果 | 第51页 |
·3 株野生病毒的 MLD_(50) 的测定结果 | 第51-52页 |
·单剂量免疫后 HI 抗体的测定结果 | 第52页 |
·单剂量免疫后中和抗体的测定结果 | 第52-53页 |
·加强免疫后 HI 抗体的测定结果 | 第53页 |
·加强免疫后中和抗体的测定结果 | 第53-54页 |
·单剂量免疫的小鼠用同源病毒攻击后的体重变化和死亡结果 | 第54-58页 |
·单剂量免疫的小鼠用同源病毒攻击后的脏器滴定结果 | 第58-61页 |
·单剂量免疫的小鼠用异源病毒攻击后的体重变化和死亡结果 | 第61-64页 |
·单剂量免疫的小鼠用异源病毒的攻击后的脏器滴定结果 | 第64-65页 |
·加强免疫组用同源病毒攻击后的死亡结果和脏器滴定结果 | 第65-68页 |
·加强免疫组用异源病毒攻击后的死亡结果和脏器滴定结果 | 第68-70页 |
·讨论 | 第70-72页 |
第五章 H5N1 亚型弱毒活疫苗株在灵长类动物模型猕猴上免疫效力评价与攻毒保护试验 | 第72-9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2-75页 |
·病毒 | 第72页 |
·实验动物 | 第72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72页 |
·免疫试验 | 第72页 |
·猴血清非特异性抑制素的去除 | 第72-73页 |
·ELISA 抗体检测 | 第73页 |
·中和抗体(NT)的检测 | 第73页 |
·血凝抑制抗体(HI)的检测 | 第73-74页 |
·攻毒实验 | 第74-75页 |
·采集脏器的病毒滴定 | 第75页 |
·结果 | 第75-93页 |
·免疫后猕猴的精神状态观察结果 | 第75页 |
·免疫后猕猴的鼻腔排毒情况 | 第75-76页 |
·ELISA 抗体检测结果 | 第76-77页 |
·HI 抗体检测结果 | 第77-79页 |
·中和抗体检测结果 | 第79-80页 |
·攻毒后猕猴的精神状态、食欲及体温变化 | 第80-81页 |
·攻毒后猕猴的排毒情况 | 第81-82页 |
·攻毒后1 周和2 周的 ELISA 抗体、NT 抗体和 HI 抗体滴度变化 | 第82-86页 |
·攻毒后3 天组织脏器病毒滴定结果和病理检测结果 | 第86-88页 |
·攻毒后15 天的病毒分离结果 | 第88-93页 |
·讨论 | 第93-96页 |
第六章 H5N1 亚型禽流感病毒对哺乳动物模型 BALB/C小鼠致病性差异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96-1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6-104页 |
·毒株与试验动物 | 第96页 |
·pBD 载体 | 第96页 |
·主要试剂 | 第96页 |
·引物 | 第96-97页 |
·病毒 RNA 提取、反转录、PCR 及序列测定 | 第97-98页 |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98页 |
·病毒拯救与救获重组病毒的鉴定 | 第98-99页 |
·救获病毒鸡胚半数感染量(EID_(50))的测定 | 第99-100页 |
·救获的重组病毒和野生病毒对 BALB/c 小鼠的致病性试验 | 第100页 |
·组织脏器病毒分离滴定 | 第100页 |
·嵌合病毒拯救及鉴定 | 第100-101页 |
·M 基因点突变病毒的救获 | 第101页 |
·嵌合病毒及突变病毒 EID_(50) 的测定 | 第101页 |
·嵌合病毒和点突变病毒的致病性试验 | 第101-102页 |
·氨基酸保守性的分析 | 第102页 |
·DKGX/35 和 DKGX/27高致病力病毒M基因的双突变引物 | 第102页 |
·拯救在 DKGX/35 和 DKGX/27 高致病力病毒背景下M基因的双突变病毒 | 第102-103页 |
·突变病毒 EID_(50)的测定 | 第103页 |
·2株突变病毒 DKGX/35-M1D30N/A215T 和DKGX/27-M1D30N/A215T 对小鼠的致病性试验 | 第103-104页 |
·结果 | 第104-123页 |
·病毒筛选 | 第104-105页 |
·重组pBD 阳性质粒鉴定结果 | 第105-107页 |
·重组病毒救获与鉴定结果 | 第107页 |
·救获病毒鸡胚半数感染量(EID_(50))的测定结果 | 第107-108页 |
·野生病毒和救获亲本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试验试验结果 | 第108-110页 |
·单基因替换重组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试验结果 | 第110-114页 |
·嵌合病毒与突变病毒的鸡胚半数感染量的测定(EID_(50)/mL) | 第114-115页 |
·嵌合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试验结果 | 第115-116页 |
·点突变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试验结果 | 第116-119页 |
·DKGX/53 和 DKFJ/01 病毒M基因的30、215位氨基酸的保守性分析 | 第119页 |
·拯救在高致病力病毒 DKGX/35 和 DKGX/27背景下的M基因双突变病毒 | 第119-120页 |
·突变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试验 | 第120-123页 |
·讨论 | 第123-126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
个人简历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