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合作背景下地方政府协调机制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1 绪论 | 第9-23页 |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9-13页 |
| ·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 第9-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文献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 ·政府间关系的研究 | 第13-14页 |
| ·政府间合作必要性研究 | 第14-15页 |
| ·政府间合作领域范围研究 | 第15页 |
| ·政府间合作机制研究 | 第15-17页 |
| ·行政区经济的研究 | 第17-18页 |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层面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18-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研究的框架与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 第22-23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2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2-23页 |
| 2 区域经济合作背景下的地方政府行为 | 第23-38页 |
| ·区域经济合作的概述 | 第23-28页 |
| ·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3-25页 |
| ·区域经济合作范围界定 | 第25页 |
| ·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分析 | 第25-27页 |
| ·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 第27-28页 |
| ·地方政府行为定位分析 | 第28-31页 |
| ·目标定位 | 第28-29页 |
| ·主体定位 | 第29页 |
| ·职能定位 | 第29-30页 |
| ·三种定位之间的关系 | 第30-31页 |
| ·地方政府行为博弈分析 | 第31-36页 |
| ·同级地方政府的行为博弈 | 第31-34页 |
| ·不同任期内地方政府的行为博弈 | 第34-35页 |
| ·地方政府与地方民众的行为博弈 | 第35-36页 |
| ·小结 | 第36-38页 |
| 3 区域经济合作背景下地方政府横向合作关系 | 第38-49页 |
| ·地方政府横向合作的特征 | 第38-39页 |
| ·以行政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导向 | 第38页 |
| ·以行政区资源整合为主要形式 | 第38-39页 |
| ·以行政区竞争合作为主要方式 | 第39页 |
| ·以行政区经济结构优化为主要手段 | 第39页 |
| ·地方政府横向合作的重要意义 | 第39-40页 |
| ·地方政府横向合作的范围 | 第40-44页 |
| ·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 第40-41页 |
| ·环境保护合作 | 第41页 |
| ·人力资源开发合作 | 第41-42页 |
| ·高新技术产业合作 | 第42-43页 |
| ·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合作 | 第43页 |
| ·区域政策方面的合作 | 第43-44页 |
| ·地方政府横向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44-48页 |
| ·地方政府横向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44-47页 |
| ·地方政府横向合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7-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4 区域经济合作背景下地方政府协调机制的构建 | 第49-68页 |
| ·地方政府协调机制构建的外部条件 | 第49-52页 |
| ·共同的利益纽带 | 第49页 |
| ·邻近的区位联系 | 第49-50页 |
| ·互补的资源优势 | 第50页 |
| ·密切的经济关联 | 第50-51页 |
| ·良好的市场联动 | 第51-52页 |
| ·地方政府协调机制构建的内在驱动力 | 第52-54页 |
| ·横向合作存在的问题呼唤协调机制的建立 | 第52页 |
| ·协调机制的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 第52-53页 |
| ·协调机制的构建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 | 第53-54页 |
| ·地方政府协调机制的设计原则及框架体系 | 第54-63页 |
| ·地方政府协调机制的设计原则 | 第54-55页 |
| ·地方政府协调机制的框架体系 | 第55-62页 |
| ·地方政府协调机制的框架体系内在联系 | 第62-63页 |
| ·当代美国的政府间协调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 第63-65页 |
| ·制度建设是协调机制的根本 | 第63-64页 |
| ·市场环境是协调机制的保障 | 第64页 |
| ·多元治理机制是协调机制结构的创新 | 第64-65页 |
| ·推进地方政府协调机制构建的保障措施 | 第65-67页 |
| ·积极争取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 | 第65页 |
| ·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合理统筹 | 第65-66页 |
| ·努力拓宽渠道多方筹措资金 | 第66页 |
| ·积极引导企业、社会团体参与协调机制的构建 | 第66-67页 |
| ·小结 | 第67-68页 |
| 5 构建贵州周边省(市)政府协调机制的初步构想 | 第68-78页 |
| ·贵州周边省(市)政府协调机制的构建范围 | 第68-70页 |
| ·贵州省的基本情况 | 第68-69页 |
| ·四川省的基本情况 | 第69页 |
| ·重庆市的基本情况 | 第69页 |
| ·云南省的基本情况 | 第69-70页 |
| ·湖南省的基本情况 | 第70页 |
|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基本情况 | 第70页 |
| ·贵州周边省(市)政府协调机制构建的现状分析 | 第70-72页 |
| ·贵州周边省(市)政府协调机制构建的条件分析 | 第72-73页 |
| ·贵州周边省(市)政府协调机制的初步框架 | 第73-77页 |
| ·贵州周边省(市)框架协议的签署 | 第73-75页 |
| ·贵州周边省(市)政府协调机构的建设 | 第75-76页 |
| ·贵州周边省(市)区域要素市场的培育 | 第76-77页 |
| ·小结 | 第77-78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 附录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