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5-27页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5-25页 |
·登陆热带气旋研究新进展(国内外) | 第15-20页 |
(1)登陆热带气旋风场分布 | 第15-16页 |
(2)登陆热带气旋暴雨 | 第16-17页 |
(3)登陆热带气旋结构变化 | 第17-18页 |
(4)登陆热带气旋强度变化 | 第18-19页 |
(5)登陆热带气旋结构对其强度变化的影响 | 第19页 |
(6)登陆热带气旋边界层结构 | 第19页 |
(7)新技术手段在登陆热带气旋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影响福建台风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雷达和卫星图像在台风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 第21-25页 |
(1)雷达图像应用 | 第21-23页 |
(2)卫星图像应用 | 第23-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影响福建台风的路径、灾害和风雨特征及其防御对策 | 第27-42页 |
·引言 | 第27页 |
·登陆(影响)福建台风路径特征 | 第27-31页 |
·西北太平洋台风的四种基本路径 | 第27-28页 |
·登陆(影响)福建台风的四种典型路径 | 第28-29页 |
(1)直接登陆型 | 第29页 |
(2)登台入闽型 | 第29页 |
(3)登粤型 | 第29页 |
(4)北部登陆型 | 第29页 |
·登台入闽型台风统计特征 | 第29-31页 |
·台风灾害的分级及其变化特征 | 第31-34页 |
·特大台风致灾因素分析 | 第34-37页 |
·移动路径 | 第34-35页 |
·地形作用 | 第35-36页 |
·风雨持续时间 | 第36页 |
·环境的脆弱性 | 第36-37页 |
·气象预报局限性 | 第37页 |
·防御对策 | 第37-40页 |
·科学设防 | 第37-38页 |
·政府组织与决策 | 第38-40页 |
·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 第40页 |
·环境保护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多普勒雷达探测登陆台风风场不对称结构 | 第42-58页 |
·引言 | 第42页 |
·"艾利"台风的基本特征 | 第42-44页 |
·多普勒雷达风场结构分析 | 第44-51页 |
·"艾利"台风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极值特征 | 第46-48页 |
·"艾利"台风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极值变化 | 第48-50页 |
·探空和地面资料揭示"艾利"台风风场不对称特征 | 第50-51页 |
·双多普勒雷达联合探测台风风场的结构 | 第51-53页 |
·"艾利"台风的非对称蓝金风场结构 | 第53-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登陆台风异常路径分析 | 第58-66页 |
·引言 | 第58-59页 |
·台风异常路径的天气尺度特征分析 | 第59-60页 |
·偏西转西南路径的雷达定位分析 | 第60-63页 |
·雷达反射率图像的定位分析 | 第60-62页 |
·雷达速度图像定位分析 | 第62-63页 |
·登陆地点的地面要素特征分析 | 第63-65页 |
·热带气旋登陆的风场和气压场特征 | 第63页 |
·台风"艾利"登陆点分析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冷空气侵入的台风雷达回波结构 | 第66-79页 |
·引言 | 第66-69页 |
·冷空气对登陆台风的作用 | 第66-67页 |
·多普勒雷达探测台风风场结构 | 第67页 |
·台风"珍珠"概况 | 第67-69页 |
·台风"珍珠"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 第69-72页 |
·台风"珍珠"径向速度回波特征 | 第69-71页 |
·反射率因子回波特征 | 第71-72页 |
·台风"珍珠"中尺度风场结构特征 | 第72-74页 |
·台风"珍珠"环境风场的模拟 | 第74-75页 |
·冷空气作用的物理量分析 | 第75-77页 |
·冷空气活动中尺度风场结构 | 第75-77页 |
·冷空气活动热力结构分析 | 第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六章 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风场模拟与应用 | 第79-101页 |
·台风风场的模拟 | 第79-89页 |
·蓝金(Rankine)模式 | 第79-80页 |
·纯台风环流多普勒速度特征 | 第80-83页 |
·存在环境风的台风多普勒速度特征模拟 | 第83-87页 |
·存在径向风的台风多普勒速度特征模拟 | 第87-88页 |
·同时存在环境风和径向风的台风多普勒速度特征 | 第88-89页 |
·台风多普勒速度特征实例分析 | 第89-95页 |
·"艾利"台风实例分析 | 第89-94页 |
·环境引导气流分析 | 第94-95页 |
·其他个例 | 第95-99页 |
·台风"龙王"(2005)分析 | 第96-97页 |
·台风"洛坦"(2004)的模拟 | 第97-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七章 ATOVS资料在台风分析中的应用 | 第101-121页 |
·大气温度遥感原理 | 第101-103页 |
·AMSU温度反演 | 第103-110页 |
·引言 | 第103-104页 |
·大气温度垂直廓线的反演 | 第104-109页 |
·临边订正 | 第109-110页 |
·小结 | 第110页 |
·AMSU和ATOVS资料揭示的台风热力结构特征 | 第110-116页 |
·"伊布都"台风热力结构分析 | 第111页 |
·"杜鹃"台风分析 | 第111-114页 |
·AMSU温度距平与热带气旋中心风速和最低海平面气压的关系 | 第114-116页 |
·小结 | 第116页 |
·AMSU微波遥感探测分析 | 第116-121页 |
·AMSU、AVHRR和GOES-9图像比较 | 第116-117页 |
·AMSU微波遥感探测分析 | 第117-120页 |
·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八章 水汽图像上底涌及其对台风转向的影响分析 | 第121-147页 |
·引言 | 第121-124页 |
·水汽吸收波段的辐射测值 | 第122-123页 |
·水汽图像灰度中的信息 | 第123-124页 |
·水汽图像基本特征 | 第124页 |
·底涌与台风"珍珠"转向的关系分析 | 第124-136页 |
·台风"珍珠"水汽图像特征 | 第124-126页 |
·底涌现象 | 第126页 |
·暗区中的温度变化 | 第126-128页 |
·对流层下部南下的冷空气和水汽图像上的底涌 | 第128-129页 |
·干区及底涌的特征 | 第129-131页 |
·底涌的形成和天气系统的变化 | 第131-132页 |
·底涌对台风转向的影响分析 | 第132-136页 |
·干区扩展与台风"珊珊"转向的分析 | 第136-142页 |
·台风"珊珊"水汽图像特征 | 第136-138页 |
·干区扩展过程 | 第138-140页 |
·台风"珊珊"转向成因分析 | 第140-141页 |
·底涌对台风强度的影响 | 第141-142页 |
·不转向台风水汽图像特征 | 第142-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145-147页 |
第九章 总结与讨论 | 第147-152页 |
·总结 | 第147-149页 |
·特色与创新 | 第149-151页 |
·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51-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9页 |
致谢 | 第159-161页 |
个人简介 | 第161-162页 |
1 博士在读期间参加科研及获奖情况 | 第161页 |
2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主要论文情况 | 第161-162页 |
3 博士在读期间参加会议情况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