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薄弱”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论 | 第8-12页 |
一、选题理由和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9-10页 |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 | 第10-11页 |
四、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意志薄弱问题的历史溯源 | 第12-31页 |
第一节 苏格拉底 | 第12-16页 |
一、苏格拉底的理性与知识 | 第12-14页 |
二、苏格拉底的意志薄弱之不可能 | 第14-15页 |
三、意志薄弱之不可能的缺陷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柏拉图 | 第16-19页 |
一、国家篇中关于心灵的三部分说 | 第16-17页 |
二、对柏拉图关于意志薄弱问题的两种解读 | 第17-19页 |
第三节 亚里斯多德 | 第19-23页 |
一、意志薄弱行为的可能性 | 第19-22页 |
二、关于亚里斯多德观点的总结和评价 | 第22-23页 |
第四节 斯多葛学派 | 第23-26页 |
一、斯多葛学派哲学 | 第23-25页 |
二、多元论、一元论及温和的一元论 | 第25-26页 |
三、自由意志 | 第26页 |
第五节 休谟 | 第26-31页 |
一、必然性与自由 | 第27-28页 |
二、情感与理性的关系 | 第28-29页 |
三、道德与理性的关系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意志薄弱问题的当代复苏 | 第31-38页 |
第一节 亨普尔的行为解释论 | 第31-34页 |
一、H-O模式的核心 | 第31-32页 |
二、行为解释与意向解释 | 第32-33页 |
三、行动解释与理性解释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戴维森的因果关系 | 第34-38页 |
一、本体论事件 | 第35页 |
二、经典因果关系论及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三、尚未解决的问题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当代的解答 | 第38-53页 |
第一节 戴维森的分割论 | 第38-41页 |
一、显要的矛盾:戴维森的意志薄弱问题 | 第38-39页 |
二、弗洛伊德式的思考 | 第39-40页 |
三、提升与总结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戴维森的行动与意向理论 | 第41-44页 |
一、意向和实践推理 | 第41-43页 |
二、从理性化的观点看行动理论 | 第43-44页 |
第三节 渐进主义的方法 | 第44-47页 |
一、莱欣巴赫的渐进主义:可能性意义 | 第45页 |
二、知道的内容与尺度 | 第45-47页 |
第四节 斯坎伦的动机论 | 第47-50页 |
一、道德动机问题 | 第47-49页 |
二、斯坎伦的契约主义的动机论 | 第49-50页 |
第五节 意志薄弱问题综合考量 | 第50-53页 |
一、西方学界对意志薄弱问题的趋向 | 第50-52页 |
二、意志薄弱问题何以存在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意志薄弱问题给我们的启示 | 第53-59页 |
第一节 儒家的道德意志论 | 第53-55页 |
一、浩然之气 | 第53-54页 |
二、道德行为来源于理性认识 | 第54-55页 |
第二节 对美德伦理学研究的启示 | 第55-59页 |
一、道德认知在德育中的地位、作用和限制 | 第55-56页 |
二、美德的培养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