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问题及改革发展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 1 导论 | 第9-23页 |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 ·国外研究综述及其评价 | 第12-15页 |
| ·国内研究综述及其评价 | 第15-18页 |
| ·研究的究薄弱环节 | 第18-19页 |
| ·农村公共服务改革发展相关语义及关系辨析 | 第19-21页 |
| ·公共服务的内涵 | 第19页 |
| ·农村公共服务的内涵 | 第19-20页 |
| ·农村公共服务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 | 第20页 |
| ·农村公共服务改革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 | 第20-21页 |
| ·本论文的创新及其不足之处 | 第21-23页 |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1页 |
|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1-23页 |
| 2 农村公共服务改革发展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23-33页 |
| ·里格斯的“棱柱型行政模式” | 第23-26页 |
| ·里格斯行政生态学说的产生背景 | 第23-24页 |
| ·里格斯提出的三大行政模式分类 | 第24-25页 |
| ·过渡社会公共行政的特点 | 第25-26页 |
| ·新公共行政学的“社会公平”理论 | 第26-28页 |
| ·新公共行政学的产生背景与基本含义 | 第26-27页 |
| ·新公共行政对社会公平价值观的提倡 | 第27-28页 |
| ·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8-30页 |
| ·新公共服务理论产生的背景 | 第28-29页 |
|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29-30页 |
| ·胡鞍钢等的“第二次转型”理论 | 第30-33页 |
| ·“第二次转型”提出的动因 | 第30-31页 |
| ·“第二次转型”的基本内涵 | 第31-33页 |
| 3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3-41页 |
| ·农村公共服务的行动特征 | 第33-36页 |
| ·城乡差别对待 | 第33-34页 |
| ·服务于经济建设 | 第34-35页 |
| ·政府为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 | 第35页 |
| ·农村、农民、农业单向付出 | 第35-36页 |
| ·农村公共服务取得的成绩及其不足 | 第36-41页 |
|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取得的成绩 | 第36-38页 |
|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存在的不足 | 第38-41页 |
| 4 农村公共服务改革发展的原则与目标 | 第41-49页 |
| ·农村公共服务改革发展的原则 | 第41-45页 |
|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 第41页 |
| ·坚持广泛参与原则 | 第41-42页 |
| ·坚持继承与创新原则 | 第42-43页 |
| ·坚持扶持与保护原则 | 第43页 |
| ·坚持公正、公平原则 | 第43-44页 |
| ·坚持动态性原则 | 第44-45页 |
| ·农村公共服务改革发展的目标 | 第45-49页 |
| ·农民生活宽裕 | 第45-46页 |
| ·农业生产发展 | 第46页 |
| ·农村社会民主、公正、文明、和谐 | 第46页 |
| ·建成统一的城乡公共服务制度 | 第46-49页 |
| 5 农村公共服务改革发展的四个维度 | 第49-65页 |
| ·提供制度性公共服务 | 第49-54页 |
| ·提供制度性公共服务的需求分析 | 第50页 |
| ·提供制度性公共服务与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 第50-53页 |
| ·进一步探索 | 第53-54页 |
| ·提供社会性公共服务 | 第54-58页 |
| ·提供社会性公共服务的需求分析 | 第55-56页 |
| ·提供社会性公共服务的具体内容 | 第56-58页 |
| ·提供文化公共服务 | 第58-61页 |
| ·提供文化公共服务的需求分析 | 第58页 |
| ·提供文化公共服务的具体内容 | 第58-61页 |
| ·提供经济性公共服务 | 第61-65页 |
| ·提供经济性公共服务的必要性 | 第61-62页 |
| ·提供经济性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 第62-65页 |
| 6 农村公共服务改革发展的制度支持 | 第65-83页 |
| ·参与制度 | 第65-67页 |
| ·规范参与观念 | 第65-66页 |
| ·规范参与度 | 第66页 |
| ·规范参与形式 | 第66-67页 |
| ·规范参与渠道 | 第67页 |
| ·评估制度 | 第67-72页 |
| ·前期准备 | 第68-71页 |
| ·评估实施 | 第71页 |
| ·结果运用 | 第71-72页 |
| ·问责制度 | 第72-75页 |
| ·构建责任型政府需要施行问责制 | 第72-73页 |
| ·施行问责制需要避免的几个误区 | 第73-74页 |
| ·建立问责制的对策 | 第74-75页 |
|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第75-79页 |
|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一般含义 | 第76页 |
|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76-77页 |
|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建立建成新农村建设基金 | 第77-79页 |
| ·社会动员制度 | 第79-83页 |
| ·动员主体 | 第80页 |
| ·动员主题 | 第80-81页 |
| ·动员目的 | 第81页 |
| ·动员机制 | 第81-83页 |
| 7 结语 | 第83-85页 |
| 致谢 | 第85-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 附录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