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纳米粉体表面改性 | 第11-13页 |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 | 第11页 |
·纳米粉体表面改性方法 | 第11-13页 |
·偶联剂的合成及应用 | 第13-16页 |
·偶联剂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嵌段共聚物偶联剂的活性聚合 | 第14-16页 |
·共聚物偶联剂改性纳米粉体机理 | 第16-17页 |
·本论文主要设计思想与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设计思想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嵌段共聚物偶联剂PMMA-b-PVTES的合成及表征 | 第23-38页 |
·引言 | 第23-24页 |
·实验部分 | 第24-26页 |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4页 |
·原料的精制 | 第24-25页 |
·嵌段共聚物偶联剂PMMA-b-PVTES的ATRP法合成 | 第25-26页 |
·测试表征 | 第2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5页 |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MALDI-TOF MS)#16 | 第26-27页 |
·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 | 第27-29页 |
·红外分析 | 第29-30页 |
·~1H-NMR,~(13)C-NMR,~(29)Si-NMR分析 | 第30-32页 |
·热重分析(TGA) | 第32-34页 |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第34-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嵌段共聚物偶联剂PAN-b-PZDMA的合成及表征 | 第38-58页 |
·引言 | 第38-39页 |
·实验部分 | 第39-42页 |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9页 |
·原料的精制 | 第39-40页 |
·嵌段共聚物偶联剂PAN-b-PZDMA的合成 | 第40-41页 |
·测试表征 | 第41-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55页 |
·二甲基丙烯酸锌(ZDMA)的表征 | 第42-43页 |
·二甲基丙烯酸锌(ZDMA)的红外表征 | 第42页 |
·二甲基丙烯酸锌(ZDMA)的~1H-NMR表征 | 第42-43页 |
·大分子引发剂PAN-Br的表征 | 第43-48页 |
·乌氏黏度法计算大分子引发剂PAN-Br分子量 | 第43-46页 |
·大分子引发剂PAN-Br红外表征 | 第46-47页 |
·大分子引发剂PAN-Br的~1H-NMR表征 | 第47-48页 |
·嵌段共聚物PAN-b-PZDMA的表征 | 第48-51页 |
·嵌段共聚物PAN-b-PZDMA分子量的表征 | 第48-50页 |
·嵌段共聚物PAN-b-PZDMA的红外表征 | 第50-51页 |
·嵌段共聚物PAN-b-PZDMA的热性质研究 | 第51-55页 |
·嵌段共聚物PAN-b-PZDMA的热重分析(TGA) | 第51-53页 |
·嵌段共聚物PAN-b-PZDMA的差示扫描量热(DSC)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体系中铜离子的去除 | 第58-66页 |
·引言 | 第58-59页 |
·实验部分 | 第59-60页 |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59页 |
·ATRP法合成PMMA-Br | 第59页 |
·铜离子脱除 | 第59-60页 |
·测试与表征 | 第6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3页 |
·聚合物中铜质量分数(w%)、除铜率(s%)、回收产率(y%)的计算 | 第60-61页 |
·不同的脱除铜离子方法比较 | 第61-63页 |
·溶解沉淀法 | 第61页 |
·EDTA络合萃取法 | 第61-62页 |
·中性氧化铝柱法 | 第62页 |
·砂芯过滤法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第五章 嵌段共聚物偶联剂对纳米氮化硅的表面改性 | 第66-85页 |
·引言 | 第66-68页 |
·氮化硅材料的优异性能 | 第66-67页 |
·纳米氮化硅的表面结构 | 第67页 |
·纳米氮化硅的改性 | 第67-68页 |
·实验部分 | 第68-70页 |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68页 |
·嵌段共聚物偶联剂包覆改性纳米Si_3N_4粉体 | 第68-69页 |
·测试表征 | 第69-7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0-82页 |
·纳米氮化硅预处理分析 | 第70-72页 |
·嵌段共聚物偶联剂PMMA-b-PVTES对纳米氮化硅的表面改性 | 第72-77页 |
·沉降实验分析 | 第72-74页 |
·红外分析 | 第74-75页 |
·热重分析 | 第75-76页 |
·接触角测试 | 第76页 |
·透射电镜(TEM)表征 | 第76-77页 |
·嵌段共聚物偶联剂PAN-b-PZDMA对纳米氮化硅的表面改性 | 第77-82页 |
·沉降实验分析 | 第77-79页 |
·红外分析 | 第79-80页 |
·热重分析 | 第80-81页 |
·接触角分析 | 第81页 |
·透射电镜(TEM)表征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5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