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引言 | 第6-7页 |
| 一、问题提出 | 第7-11页 |
| (一) 知识的人本价值观和人本主义学习观 | 第7-8页 |
| (二) 知识的社会价值观与创新性学习观 | 第8页 |
| (三) 知识的主观不确定性与建构主义学习观 | 第8-11页 |
| 二、研究概述 | 第11-18页 |
| (一) 研究性学习概述 | 第11-12页 |
| (二) 隐性知识概述 | 第12-15页 |
| (三) 研究性学习与隐性知识生成转化的关系 | 第15-18页 |
| 三、教育价值 | 第18-21页 |
| (一) 实现素质教育、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 第18页 |
| (二) 实现生本教育、加强学生主体地位 | 第18-19页 |
| (三) 实现创新教育、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 第19页 |
| (四) 实现知识观与学习观的互动统一 | 第19-21页 |
| 四、前提条件 | 第21-25页 |
| (一) 学校教育中隐性知识的认知与运用现状 | 第21-22页 |
| (二) 研究性学习中隐性知识生成与转化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 (三) 研究性学习中隐性知识生成与转化的可能性 | 第23-25页 |
| 五、研究性学习中隐性知识生成与转化的方法 | 第25-39页 |
| (一) 隐性知识在自然状态下的生成与转化 | 第25-26页 |
| 1. 隐性知识的自然生成与转化方式 | 第25-26页 |
| 2. 隐性知识自然生成与转化的局限 | 第26页 |
| (二) 研究性学习中隐性知识的生成与转化的优化 | 第26-39页 |
| 1. 优化研究性学习环境,实现隐性知识的生成与获得 | 第26-29页 |
| 2. 利用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促成隐性知识的转化 | 第29-33页 |
| 3. 完善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实现隐性知识的转移共享 | 第33-36页 |
| 4. 科学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任务,推动隐性知识的应用 | 第36-39页 |
| 结束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附录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