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导论 | 第12-26页 |
一、选题的现实背景 | 第12-18页 |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21页 |
三、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四、论文结构 | 第22-24页 |
五、研究的新颖之处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24-26页 |
第一章 我国企业年金需求动因分析 | 第26-44页 |
第一节 企业年金概论 | 第26-34页 |
一、企业年金的概念和本质 | 第26-30页 |
二、企业年金的特征 | 第30-32页 |
三、企业年金的功能 | 第32-34页 |
第二节 我国企业年金需求理论与动因分析 | 第34-42页 |
一、政府需求理论和动因 | 第34-37页 |
二、企业需求理论和动因 | 第37-41页 |
三、雇员需求理论及动因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二章 我国企业年金计划模式选择 | 第44-67页 |
第一节 企业年金计划模式概述 | 第44-49页 |
一、企业年金计划模式的分类 | 第44-47页 |
二、企业年金计划模式中的风险分担 | 第47-49页 |
第二节 企业年金计划模式选择的经济学分析 | 第49-60页 |
一、完全市场条件下的风险承担 | 第50-54页 |
二、不完全市场条件下的风险承担 | 第54-60页 |
第三节 我国企业年金计划模式的选择原则 | 第60-65页 |
一、计划模式的选择应立足于参与主体的需求 | 第60-63页 |
二、计划模式的选择不可轻言“顺应潮流” | 第63-64页 |
三、计划模式的选择应与制度环境相匹配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三章 我国整合型企业年金计划设计 | 第67-95页 |
第一节 整合型计划设计思路 | 第67-73页 |
一、设计思想 | 第67-68页 |
二、计划模型的建立 | 第68-73页 |
第二节 整合型计划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 第73-82页 |
一、模型模拟结果 | 第73-76页 |
二、与确定给付型计划和确定缴费型计划的比较 | 第76-82页 |
第三节 整合型计划模型情景测试 | 第82-93页 |
一、不同的预定利率 | 第82-89页 |
二、不同的基金投资收益率假设 | 第89-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四章 我国企业年金运营模式研究 | 第95-130页 |
第一节 企业年金运营模式的国际实践 | 第95-103页 |
一、内部管理型 | 第96-98页 |
二、代际调剂型 | 第98-99页 |
三、公司型 | 第99-100页 |
四、契约型 | 第100-101页 |
五、基金会型 | 第101页 |
六、信托型 | 第101-103页 |
第二节 企业年金运营模式的理论分析 | 第103-112页 |
一、不同运营模式中基金财务机制分析 | 第103-105页 |
二、不同运营模式中雇员年金权益的法理分析 | 第105-109页 |
三、不同运营模式的法律渊源分析 | 第109-112页 |
第三节 我国企业年金运营模式的优化选择 | 第112-128页 |
一、企业年金运营模式选择的要求 | 第112-114页 |
二、我国企业年金营运模式选择的原则和模式取向 | 第114-117页 |
三、信托型模式是我国年金运营模式的主体 | 第117-125页 |
四、契约型模式是信托型模式有益的补充 | 第125-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五章 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监管研究 | 第130-166页 |
第一节 企业年金基金监管的相关研究回顾 | 第130-139页 |
一、国外企业年金基金监管研究的回顾 | 第130-135页 |
二、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监管研究的回顾 | 第135-139页 |
第二节 企业年金基金监管的实践和发展动态 | 第139-148页 |
一、国外企业年金基金监管的实践 | 第139-142页 |
二、国际企业年金基金监管的发展趋势分析 | 第142-144页 |
三、企业年金基金监管的新动向——风险导向型监管 | 第144-148页 |
第三节 我国企业年金监管改革研究:基于上海社保案的分析 | 第148-165页 |
一、上海社保案的分析与启示 | 第148-151页 |
二、我国企业年金监管改革的取向——以风险导向型监管理念为指导 | 第151-156页 |
三、我国企业年金风险导向型年金监管框架的探讨 | 第156-165页 |
本章小结 | 第165-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0页 |
后记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