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部分 珠子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11-5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珠子草的概况 | 第11页 |
·化学成分研究 | 第11-17页 |
·药理作用 | 第17-19页 |
·抗乙型肝炎病毒临床研究 | 第19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与目的 | 第19-23页 |
·天然药物在现代医疗保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 第19-20页 |
·天然产物是现代新药发现的重要源泉 | 第20-21页 |
·天然药物在现代医疗保健中占有重要地位 | 第21页 |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手段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3-36页 |
·化合物1的结构鉴定 | 第23-25页 |
·化合物2的结构鉴定 | 第25-26页 |
·化合物3的结构鉴定 | 第26-27页 |
·化合物4的结构鉴定 | 第27-28页 |
·化合物5的结构鉴定 | 第28页 |
·化合物6的结构鉴定 | 第28-31页 |
·化合物7的结构鉴定 | 第31-33页 |
·化合物8的结构鉴定 | 第33页 |
·化合物9的结构鉴定 | 第33-34页 |
·化合10的结构鉴定 | 第34页 |
·化合物11的结构鉴定 | 第34页 |
·含量分析结果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36-49页 |
·仪器与药品 | 第36-37页 |
·主要化学试剂与药品 | 第36-37页 |
·主要分析仪器 | 第37页 |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化学成分的提取与粗分 | 第37-40页 |
·化学成分的提取 | 第37页 |
·不同化学成分部位的分离 | 第37-38页 |
·不同化学成分部位的预实验 | 第38-39页 |
·弱极性部位的粗分 | 第39页 |
·中强极性部位的粗分 | 第39页 |
·强极性部位的粗分 | 第39-40页 |
·分离与纯化 | 第40-41页 |
·弱极性部位的分离与纯化 | 第40页 |
·中强极性部位的分离与纯化 | 第40-41页 |
·强极性部位的分离与纯化 | 第41页 |
·样品数据 | 第41-47页 |
·化合物1数据 | 第41-43页 |
·化合物2数据 | 第43页 |
·化合物3数据 | 第43-44页 |
·化合物4数据 | 第44页 |
·化合物5数据 | 第44页 |
·化合物6数据 | 第44-45页 |
·化合物7数据 | 第45-46页 |
·化合物8数据 | 第46页 |
·化合物9数据 | 第46-47页 |
·化合物10数据 | 第47页 |
·化合物11数据 | 第47页 |
·化合物12数据 | 第47页 |
·珠子草中几个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含量分析 | 第47-48页 |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第47页 |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47-48页 |
·样品标准溶液配制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第二部分 三种叶下珠植物的挥发油成分研究 | 第54-65页 |
·引言 | 第54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4-58页 |
·挥发油成分的提取与鉴定实验 | 第58-63页 |
·挥发油成分的提取 | 第58页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挥发油成分的条件 | 第58-59页 |
·珠子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数据 | 第59-60页 |
·叶下珠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数据 | 第60-62页 |
·沙地叶下珠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数据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第三部分 垂盆草多糖的研究 | 第65-74页 |
·引言 | 第65-6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6-68页 |
·垂盆草分子量分布的测定结果 | 第66-67页 |
·垂盆草多糖中单糖组分测定结果 | 第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试验部分 | 第68-72页 |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68-69页 |
·实验流程图 | 第69页 |
·垂盆草多糖的提取与分离 | 第69-70页 |
·垂盆草多糖的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 第70-71页 |
·垂盆草多糖中单糖组分测定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4页 |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 | 第74-75页 |
附图 | 第75-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