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本工作研究背景、研究目的、设计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10-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8页 |
·静电自组装技术 | 第10-13页 |
·影响静电自组装多层超薄膜结构的因素 | 第13-16页 |
·静电自组装薄膜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设计思路 | 第19-22页 |
·带电离子的选择 | 第19-20页 |
·膜材料的选择 | 第20页 |
·制膜方法的选择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用静电自组装法制备 P(AN-co-AA)/CTAC/PAA复合膜 | 第22-41页 |
·试验部分 | 第23-33页 |
·试验试剂与仪器 | 第23页 |
·P(AN-co-AA)共聚物的合成 | 第23-24页 |
·P(AN-co-AA)共聚物膜分子量的测定 | 第24-26页 |
·P(AN-co-AA)共聚物膜的制备 | 第26-27页 |
·P(AN-co-AA)/CTAC/PAA复合膜的制备 | 第27页 |
·P(AN-co-AA)基膜和P(AN-co-AA)/CTAC/PAA复合膜的红外光谱测定 | 第27-28页 |
·膜的结构形态观察 | 第28-32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 | 第28-29页 |
·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 | 第29-32页 |
·膜的性能评价 | 第32-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P(AN-co-AA)基膜和P(AN-co-AA)/CTAC/PAA复合膜的红外光谱测定 | 第33-34页 |
·膜的结构形态表征 | 第34-38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 | 第34-38页 |
·膜性能评价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P(AN-co-AA)/CTAC/PAA和P(AN-co-AA)/TMAC/PAA多层膜的研究 | 第41-64页 |
·试验部分 | 第41-51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1-42页 |
·P(AN-co-AA)/CTAC/PAA和P(AN-co-AA)/TMAC/PAA多层复合膜的制备 | 第42-43页 |
·P(AN-co-AA)/CTAC/PAA和P(AN-co-AA)/TMAC/PAA多层复合膜的红外光谱测试 | 第43页 |
·P(AN-co-AA)/CTAC/PAA和P(AN-co-AA)/TMAC/PAA多层复合膜的表面形态表征 | 第43-44页 |
·P(AN-co-AA)/CTAC/PAA和P(AN-co-AA)/TMAC/PAA多层复合膜表面亲水性能的表征 | 第44页 |
·P(AN-co-AA)/CTAC/PAA和P(AN-co-AA)/TMAC/PAA多层复合膜膜性能的表征 | 第44-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62页 |
·P(AN-co-AA)/CTAC/PAA和P(AN-co-AA)/TMAC/PAA多层复合膜的FT-IR光谱图分析 | 第51-54页 |
·P(AN-co-AA)/CTAC/PAA和P(AN-co-AA)/TMAC/PAA多层复合膜的表面形貌表征 | 第54-58页 |
·P(AN-co-AA)/CTAC/PAA和P(AN-co-AA)/TMAC/PAA多层复合膜的表面的亲水性能表征 | 第58-59页 |
·P(AN-co-AA)/CTAC/PAA和P(AN-co-AA)/TMAC/PAA多层复合膜的膜性能的评价 | 第59-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