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生态省建设的时代背景 | 第11-12页 |
·我国生态省建设现状 | 第12-13页 |
·我国生态省建设理论的重点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黑龙江生态省建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第2章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伦理学思想 | 第15-29页 |
·科学发展观理论 | 第15-19页 |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和理论依据 | 第15-16页 |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 第16页 |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 第16-17页 |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 第17-18页 |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及重要意义 | 第18-19页 |
·生态伦理学思想 | 第19-25页 |
·生态伦理学的由来、发展 | 第19-21页 |
·生态伦理学的核心理论问题 | 第21-23页 |
·生态伦理学的特征 | 第23-24页 |
·与生态伦理学相联系的“绿色教育”与“绿色政治” | 第24-25页 |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伦理学的相互关系 | 第25-27页 |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伦理学互为前提、互相包容、互相促进 | 第25-26页 |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伦理学思考 | 第26页 |
·生态伦理学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思考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生态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第29-38页 |
·生态省的提出及内涵 | 第29-31页 |
·生态省提出的背景 | 第29-30页 |
·生态概念与生态系统 | 第30页 |
·生态省概念的内涵 | 第30-31页 |
·国内外生态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借鉴 | 第31-34页 |
·国外关于生态省建设的理论及实践 | 第31-32页 |
·国内关于生态省建设的理论及实践 | 第32-34页 |
·黑龙江生态和生态省建设现状 | 第34-37页 |
·黑龙江生态特点及优势 | 第34-35页 |
·黑龙江生态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黑龙江生态建设的经验及教训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建设黑龙江生态大省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及措施 | 第38-55页 |
·建设黑龙江生态大省的指导思想 | 第38-39页 |
·落实科学发展观 | 第38页 |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38-39页 |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富民强省战略 | 第39页 |
·建设黑龙江生态大省的主要任务 | 第39-43页 |
·森林、湿地保护 | 第41页 |
·松花江水污染治理 | 第41-42页 |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重建 | 第42页 |
·城市集中供暖及其他 | 第42-43页 |
·建设黑龙江生态大省的措施 | 第43-51页 |
·开展生态伦理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 第43-45页 |
·开展生态消费观教育,提倡绿色消费 | 第45-46页 |
·加强生态法律制度建设 | 第46-47页 |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 | 第47-49页 |
·增加生态建设资金投入 | 第49-50页 |
·构建生态省建设的科学技术支撑 | 第50-51页 |
·建设生态大省是政府、民间、公民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 | 第51-54页 |
·政府是生态省建设的主导力量 | 第51-52页 |
·民间环保组织是生态省建设的有力支撑 | 第52-53页 |
·公民参与是生态省建设的社会基础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