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页 |
§1.3 活塞异形销孔常用加工方式 | 第9-11页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活塞异形销孔成型原理及加工方式 | 第13-18页 |
§2.1 活塞异形销孔数控加工成型原理 | 第13页 |
§2.2 活塞异形销孔数控加工方案 | 第13-15页 |
§2.2.1 活塞异形销孔数控加工系统 | 第13-14页 |
§2.2.2 活塞异形销孔数控加工方案汇总 | 第14-15页 |
§2.3 活塞异形销孔加工关键技术 | 第15-16页 |
§2.4 径向微进给机构设计要求及实现方式 | 第16-1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三章 压电陶瓷微位移驱动器原理及应用 | 第18-36页 |
§3.1 压电陶瓷概述 | 第18-19页 |
§3.1.1 压电效应 | 第18-19页 |
§3.1.2 压电方程 | 第19页 |
§3.2 压电陶瓷驱动器 | 第19-23页 |
§3.2.1 压电陶瓷驱动器的结构形式 | 第19-20页 |
§3.2.2 压电陶瓷驱动器的基本特性分析 | 第20-23页 |
§3.3 压电陶瓷驱动器在本课题中的应用 | 第23-29页 |
§3.3.1 压电陶瓷驱动器的技术参数 | 第24页 |
§3.3.2 压电陶瓷驱动器测试实验 | 第24-25页 |
§3.3.3 压电陶瓷驱动器测试结果 | 第25-29页 |
§3.4 压电陶瓷驱动器的迟滞非线性补偿控制 | 第29-35页 |
§3.4.1 改善或消除压电陶瓷迟滞非线性的方法 | 第29-30页 |
§3.4.2 压电陶瓷驱动器迟滞曲线分析 | 第30-31页 |
§3.4.3 压电陶瓷驱动器的迟滞非线性模型建立 | 第31-34页 |
§3.4.4 压电陶瓷驱动器开环逆控制方法的实现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活塞异形销孔镗削径向微进给机构设计 | 第36-56页 |
§4.1 柔性铰链 | 第36-38页 |
§4.1.1 正圆型柔性铰链理论分析 | 第36-38页 |
§4.1.2 柔性铰链参数对转角刚度的影响 | 第38页 |
§4.2 径向微进给机构的机械结构设计及实现 | 第38-41页 |
§4.2.1 双压电陶瓷驱动方法的提出 | 第39页 |
§4.2.2 径向微进给机构总体结构及其原理 | 第39-41页 |
§4.3 径向微进给机构运动过程分析 | 第41-46页 |
§4.3.1 挠性接头铰链组成 | 第41-42页 |
§4.3.2 工作过程分析 | 第42页 |
§4.3.3 双压电陶瓷驱动原理 | 第42-46页 |
§4.3.4 机构安装调试 | 第46页 |
§4.4 挠性接头受力分析计算 | 第46-51页 |
§4.4.1 挠性接头材料选择 | 第46页 |
§4.4.2 板簧和柔性铰链刚度计算 | 第46-48页 |
§4.4.3 挠性接头力学分析 | 第48-51页 |
§4.5 径向微进给机构各部分尺寸设定和力学性能校核 | 第51-53页 |
§4.5.1 挠性接头尺寸设定 | 第51-52页 |
§4.5.2 其它零件尺寸设定 | 第52页 |
§4.5.3 力学性能校核 | 第52-53页 |
§4.6 有限元建模及分析 | 第53-55页 |
§4.6.1 ANSYS软件简介 | 第53页 |
§4.6.2 挠性接头ANSYS有限元建模分析 | 第53-5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原理验证实验 | 第56-72页 |
§5.1 压电陶瓷迟滞模型验证实验 | 第56-59页 |
§5.1.1 实验数据测量 | 第56页 |
§5.1.2 上升分支曲线建模 | 第56-58页 |
§5.1.3 下降分支曲线建模 | 第58-59页 |
§5.2 基于迟滞模型的压电陶瓷开环逆控制方法实验 | 第59-62页 |
§5.2.1 工作行程选取 | 第59-60页 |
§5.2.2 迟滞模型建立 | 第60-62页 |
§5.3 双压电陶瓷驱动方法验证实验 | 第62-71页 |
§5.3.1 实验设备 | 第62-63页 |
§5.3.2 实验方案 | 第63页 |
§5.3.3 静态进给实验 | 第63-67页 |
§5.3.4 动态进给实验 | 第67-71页 |
§5.4 实验误差分析 | 第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2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附录A | 第77-78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