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散文、杂著论文

俞平伯小品文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0页
   ·研究现状第8-9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9页
   ·研究方法第9-10页
第二章 "五四"时期小品文和俞平伯小品文创作概况第10-17页
   ·小品文在"五四"时期的产生和发展情况第10-15页
     ·现代小品文的产生第10-13页
     ·"小品文"概念在历史范畴中的流变及其文体特征第13-15页
   ·俞平伯及其小品文创作概况第15-17页
     ·俞平伯:"古槐树下的学者"第15-16页
     ·俞平伯的小品文创作第16-17页
第三章 俞平伯小品文的审美品格第17-38页
   ·哲思禅意第17-26页
     ·"刹那"观:把握当下的妙谛第17-20页
     ·"色"·"空"观:修于凡世的觉悟第20-22页
     ·生之无常与天地道心:返朴归真的旷达第22-26页
   ·意象:虚幻与朦胧的构造第26-31页
     ·"深闺梦里人"说"梦"第26-29页
     ·朦胧宁静的"月"下情思第29-31页
   ·语言:由秾丽到冲淡的转化第31-34页
     ·绚丽浓艳的前期创作语言特色第31-33页
     ·古朴冲淡的后期创作语言特色第33-34页
   ·格调:暖色文字背后的凄冷意味第34-38页
     ·浓愁淡抹第34-35页
     ·冷心暖描第35-38页
第四章 俞平伯与同期作家小品文创作比较第38-46页
   ·俞平伯与周作人小品文比较第38-41页
     ·"隐逸气"探微第38-39页
     ·关于"文学无用"第39-41页
   ·俞平伯与朱自清小品文比较第41-43页
     ·"温柔敦厚"的儒家精神和"妙赏玄心"的名士精神第41-42页
     ·细腻中的"甘"与"涩"第42-43页
   ·俞平伯与林语堂、梁实秋小品文比较第43-46页
第五章 俞平伯小品文创作与晚明小品的关系第46-54页
   ·相似的时代背景第46-47页
   ·一致的审美情趣第47-50页
     ·对山水文化的热衷第47-48页
     ·对闲情雅趣的追求第48-50页
   ·共同的名士风范第50-54页
     ·文化心态的一致性第50-51页
     ·对禅宗佛理的偏好第51-54页
结语第54-56页
致谢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苏州重污染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人脸识别中光照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