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多年生花卉类论文--宿根花卉类论文

东亚春黄菊族系统演化及栽培菊花与矶菊属间杂交研究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7页
前言第17-1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9-43页
 1 春黄菊族的传统分类及相关研究第19-33页
   ·春黄菊族的形态特征与分布第19-21页
   ·春黄菊族的传统分类第21-22页
   ·Bremer和Humphries的分类处理第22-24页
   ·东亚春黄菊族的分类和相关研究第24-33页
     ·东亚春黄菊族的分布和传统分类第24-28页
     ·东亚春黄菊族的细胞学研究第28-33页
 2 基于分子序列的春黄菊族系统演化的研究第33-34页
 3 菊花近缘种属植物在菊花种质创新中应用第34-43页
   ·种间杂交第34-35页
   ·属间杂交第35-43页
第二章 春黄菊族材料的收集、鉴定及细胞学研究第43-63页
 第一节 材料的收集、整理和鉴定第43-5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3-48页
  2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48-55页
   ·蒿亚族分布生境第48-49页
   ·放牧与材料分布第49页
   ·空气湿度与结实率的关系第49页
   ·陕西太白山种分布记录的疑问和修正第49-55页
 第二节 部分春黄菊族材料染色体倍性研究第55-63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5-57页
  3 讨论第57-63页
第三章 东亚春黄菊族系统演化研究第63-107页
 第一节 东亚春黄菊族花粉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第63-8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4页
   ·材料来源和花粉采集第64页
   ·花粉电镜扫描第64页
  2 结果第64-70页
   ·菊属第66页
   ·Arctanthemum第66页
   ·亚菊属第66-67页
   ·短舌菊属第67页
   ·女蒿属第67-68页
   ·太行菊属第68页
   ·芙蓉菊属第68页
   ·紊蒿属第68页
   ·木茼蒿属第68页
   ·茼蒿属第68页
   ·母菊第68-69页
   ·匹菊属第69页
   ·菊蒿属第69页
   ·滨菊属第69页
   ·Nipponanthemum第69页
   ·蓍属第69-70页
  3 讨论第70-80页
   ·不同亚族间、属间花粉形态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别第70页
   ·属内花粉形态特征第70-71页
   ·蒿亚族的类群第71-80页
 第二节 基于核糖体ITS区、叶绿体trnL/trnF间区序列特征的东亚春黄菊族分子系统演化研究第80-93页
  1 材料和方法第81-82页
   ·材料第81页
   ·方法第81-82页
  2 结果第82-83页
   ·ITS区的获得和系统树构建第82-83页
   ·trnL/trnF间区的获得和系统树构建第83页
   ·基于ITS区和IGS间区序列拼接构建的系统树第83页
  3 讨论第83-93页
   ·东亚春黄菊族的谱系和亚族的单系起源第83-86页
   ·蒿亚族的谱系和组成第86页
   ·蒿亚族和菊蒿亚族的属间关系第86-88页
   ·形态性状的演化第88-93页
 第三节 基于AFLP的蒿亚族属间关系研究第93-10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4-98页
   ·材料第94-96页
   ·方法第96-9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8-101页
   ·AFLP条带多态性第98页
   ·属间遗传相似性系数和遗传多样性第98-99页
   ·聚类分析第99-101页
  3 结论与讨论第101-105页
   ·蒿亚族的基部类群第101页
   ·菊属、亚菊属属间关系第101-102页
   ·太行菊属、女蒿属、匹菊属川西小黄菊和Nipponanthemum与蒿亚族的关系第102-105页
 本章结论第105-107页
第四章 栽培菊花与矶菊属间杂交研究第107-179页
 第一节 栽培菊花与矶菊属间杂交亲和性及F_1结实特性研究第107-11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8-109页
   ·材料第108页
   ·方法第108-10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9-112页
   ·花粉在柱头上的萌发情况第109-110页
   ·杂交结实率第110页
   ·回交、自交和开放条件结实性第110-112页
  3 讨论第112-115页
 第二节 栽培菊花与矶菊属间杂种F_1的鉴定及其遗传表现第115-14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5-116页
   ·材料第115页
   ·方法第115-11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6-122页
   ·形态学比较分析第116-120页
     ·株高和冠幅第116页
     ·株型和分枝性第116-117页
     ·叶形、叶片表皮毛和托叶第117-119页
     ·花期第119页
     ·头状花序和舌状花第119-120页
   ·细胞学鉴定第120-121页
     ·有丝分裂第120-121页
     ·减数分裂第121页
   ·RAPD分子鉴定第121-122页
  3 讨论第122-141页
 第三节 栽培菊花与矶菊属间杂种F_2的遗传表现及其体细胞染色体分布第141-15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41-142页
   ·材料第141-142页
   ·方法第14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42-145页
   ·形态学分析第142-144页
     ·株高和冠幅第142页
     ·株型和分枝性第142-143页
     ·叶形、叶片表皮毛和托叶第143页
     ·花期第143页
     ·头状花序和舌状花第143-144页
   ·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第144-145页
  3 讨论第145-158页
 第四节 栽培菊花与矶菊属间杂种回交一代的遗传表现及其体细胞染色体分布第158-17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58-159页
   ·材料第158-159页
   ·方法第15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59-164页
   ·形态学分析第159-163页
     ·株高和冠幅第159-160页
     ·株型和分枝性第160-161页
     ·叶形、叶片表皮毛和托叶第161页
     ·花期第161页
     ·头状花序和舌状花第161-163页
   ·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第163-164页
  3 讨论第164-178页
 本章结论第178-179页
全文结论、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第179-18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第180-181页
致谢第181页

论文共1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DSP的DC/DC变换器数字控制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CCD图像的三维重建技术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