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研究区域背景 | 第10-14页 |
·长江中下游流域概况 | 第10-11页 |
·长江三峡工程的概况 | 第11-12页 |
·鄱阳湖概况 | 第12-14页 |
·地理位置及湖泊概况 | 第12-13页 |
·鄱阳湖水系概况 | 第13-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页 |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路线 | 第20-22页 |
第2章 江湖特性与洪水频率现状分析 | 第22-41页 |
·鄱阳湖与长江江湖特性分析 | 第22-32页 |
·鄱阳湖洪水形成、发展机制 | 第22页 |
·洪水地区组成及遭遇分析 | 第22-25页 |
·洪水地区组成分析 | 第22-23页 |
·江湖洪水遭遇分析 | 第23-25页 |
·江湖洪水顶托影响分析 | 第25-26页 |
·长江洪水倒灌入湖水量分析 | 第26-32页 |
·鄱阳湖洪水频率现状分析 | 第32-40页 |
·水文频率研究综述 | 第32-35页 |
·鄱阳湖洪水频率现状 | 第35-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长江中下游洪水演进模型 | 第41-67页 |
·洪水演进方法的概述 | 第41-43页 |
·洪水演进模型计算方法的比选 | 第43-44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44-45页 |
·模型的求解 | 第45-59页 |
·求解的基本思路 | 第45-46页 |
·求解过程 | 第46-49页 |
·宜昌至沙市段 | 第48页 |
·沙市至城陵矶段 | 第48页 |
·城陵矶至汉口段 | 第48-49页 |
·汉口至湖口段 | 第49页 |
·工作曲线的绘制 | 第49-59页 |
·控制站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 第49-56页 |
·河段的槽蓄曲线 | 第56-59页 |
·模型的验证 | 第59-67页 |
·资料的选用 | 第59页 |
·区间径流 | 第59-61页 |
·水位流量验证 | 第61-67页 |
第4章 三峡水库运行初期对鄱阳湖汛期高水位变化趋势的影响分析 | 第67-85页 |
·三峡工程运行初期的调度方案 | 第67-71页 |
·各部门对三峡水库调度的要求 | 第67页 |
·三峡工程的防洪规划 | 第67-68页 |
·三峡工程的防洪调度 | 第68-71页 |
·对荆江防洪补偿调度方案 | 第68-70页 |
·对城陵矶防洪补偿调度方案 | 第70页 |
·典型年三峡水库综合运行方案 | 第70-71页 |
·湖口出现20.00m及以上高水位的年份分析 | 第71-73页 |
·三峡水库运行初期对鄱阳湖年最高水位影响分析 | 第73-77页 |
·三峡水库运行初期对鄱阳湖月最高水位影响分析 | 第77-82页 |
·5月月最高水位影响分析 | 第77-80页 |
·6月月最高水位影响分析 | 第80-82页 |
·三峡水库运行初期对鄱阳湖汛期年最高水位与月最高水位影响对比分析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9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86-87页 |
·研究中的创新 | 第86-87页 |
·研究中的不足 | 第87页 |
·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