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积分的海上救助分级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海上救助分级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综合安全评价方法(FSA) | 第13-14页 |
·事故树分析法(FTA) | 第14-15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15页 |
·灰色系统理论评价法 | 第15-16页 |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 第16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页 |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国内外海上救助分级体系概况 | 第18-32页 |
·我国海上救助分级体系概况 | 第18-24页 |
·我国海上救助体系 | 第18-22页 |
·我国的海上救助分级模式 | 第22-24页 |
·国外海上救助分级体系概况 | 第24-29页 |
·美国海上救助分级体系 | 第24-28页 |
·加拿大海上救助分级制度 | 第28-29页 |
·国内外海上救助分级体系的异同 | 第29-30页 |
·相似性 | 第29页 |
·相异性 | 第29-30页 |
·国内外海上救助分级体系的优势及缺陷 | 第30-32页 |
·我国海上救助分级体系的优势及缺陷 | 第30-31页 |
·国外海上救助分级体系的优势及缺陷 | 第31-32页 |
第3章 分级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2-47页 |
·海上救助事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44页 |
·人命危险度的影响因素 | 第32-36页 |
·财产危险度的影响因素 | 第36页 |
·环境损害潜在风险的影响因素 | 第36-40页 |
·遇险事件社会政治影响度的影响因素 | 第40-43页 |
·立即可用救助力量胜任度的影响因素 | 第43-44页 |
·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44-45页 |
·调查表的统计分析 | 第45-46页 |
·分级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46-47页 |
第4章 海上救助分级模型的建立 | 第47-52页 |
·模糊数学概述 | 第47页 |
·模糊积分综合评价理论 | 第47-50页 |
·模糊测度 | 第47-49页 |
·模糊积分 | 第49-50页 |
·模糊积分综合评价方法 | 第50页 |
·海上救助分级评价方法 | 第50-52页 |
第5章 模糊测度的获取 | 第52-56页 |
·层次分析方法简介 | 第52-54页 |
·构造评价指标判断矩阵 | 第52-53页 |
·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 第53-54页 |
·评价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 第54页 |
·单因素重要性测度的确定 | 第54-56页 |
第6章 因素评分标准的确立 | 第56-66页 |
·人命危险度系列指标评分标准的确立 | 第56-59页 |
·遇险性质 | 第56页 |
·遇险船舶种类 | 第56-57页 |
·遇险水域通航密度 | 第57-58页 |
·遇险人员所处状态 | 第58页 |
·气象水文条件 | 第58-59页 |
·环境损害潜在风险系列指标评分标准的确立 | 第59-62页 |
·事故类型 | 第59-60页 |
·遇险船舶吨位 | 第60-61页 |
·遇险水域的环境资源敏感性 | 第61-62页 |
·社会政治影响程度系列指标评分标准的确立 | 第62-66页 |
·遇险人员数量 | 第62页 |
·遇险人员及船舶国籍状况 | 第62-63页 |
·遇险事件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情况 | 第63页 |
·遇险事件可能造成的环境损害情况 | 第63-65页 |
·遇险水域的政治敏感性 | 第65-66页 |
第7章 海上救助分级标准的确定及模型的验证 | 第66-73页 |
·海上救助分级标准的确定 | 第66-67页 |
·海上救助分级模型的验证 | 第67-73页 |
·“浙舟606”轮救助案例应用 | 第67-70页 |
·“新华江”轮救助案例应用 | 第70-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附录A 海上救助分级评价指标体系调查表 | 第78-82页 |
附录B 海上救助分级影响因素的单因素测度调查表 | 第82-85页 |
附录C 求取单因素模糊测度的MATLAB程序代码 | 第85-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