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导论 | 第10-20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一) 国外研究述评 | 第11-14页 |
(二) 国内研究述评 | 第14-1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四、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第18-20页 |
第一部分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一般分析 | 第20-31页 |
一、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界定 | 第20-21页 |
二、财政支农的理论依据 | 第21-28页 |
(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 第21-23页 |
(二) 农业的特殊性 | 第23-26页 |
(三) 农业领域的市场失灵表现 | 第26-28页 |
三、我国财政支农的必然性分析 | 第28-31页 |
第二部分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现实考察 | 第31-56页 |
一、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发展历程 | 第31-36页 |
(一) 初始阶段(1950~1957年) | 第31-32页 |
(二) 弱化、波动阶段(1958~1979年) | 第32页 |
(三) 体制改革和整固阶段(1980~1992年) | 第32-33页 |
(四) 强化阶段(1993~2003年) | 第33-34页 |
(五) 高度重视农业的攻坚阶段(2004年至今) | 第34-36页 |
二、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状况的实证分析 | 第36-56页 |
(一) 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分析 | 第36-46页 |
(二) 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分析 | 第46-51页 |
(三) 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分析 | 第51-56页 |
第三部分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6-66页 |
一、财政支农支出规模有待提高 | 第56-59页 |
(一) 财政支农政策影响支农支出规模 | 第56页 |
(二) 财政收支相对规模的制约 | 第56-58页 |
(三) 财政支出结构的制约 | 第58-59页 |
二、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 | 第59-62页 |
(一) “两类资金”比例失调 | 第59-60页 |
(二) 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不足 | 第60-61页 |
(三) 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 第61-62页 |
三、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农职责不明确 | 第62-63页 |
四、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 第63-66页 |
(一) 财政支农支出预算资金不到位 | 第64页 |
(二)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权限分散 | 第64-65页 |
(三) 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缺乏评估和监管机制 | 第65-66页 |
第四部分 财政支农支出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 第66-80页 |
一、WTO《农业协议》与部分国家(地区)的财政支农政策 | 第66-74页 |
(一) WTO《农业协议》 | 第66-67页 |
(二) 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财政支农政策 | 第67-74页 |
二、国外经验对我国财政支农的启示 | 第74-80页 |
(一) 农业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 | 第74-75页 |
(二) 财政支农政策要符合本国国情 | 第75-76页 |
(三) 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 第76-77页 |
(四) 支农方式多样化 | 第77-80页 |
第五部分 完善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对策建议 | 第80-93页 |
一、确保我国财政支农支出规模稳定增长 | 第80-81页 |
二、优化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结构 | 第81-84页 |
(一) 明确财政支农重点 | 第81-83页 |
(二)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农的事权 | 第83-84页 |
三、提高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 | 第84-87页 |
(一) 整合支农资金 | 第84-85页 |
(二) 建立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 第85-86页 |
(三) 建立支农资金使用的监督机制 | 第86-87页 |
四、根据WTO规则调整我国财政农业补贴政策 | 第87-88页 |
五、相关配套措施 | 第88-93页 |
(一) 完善我国关于财政支农的法律法规 | 第88-89页 |
(二) 发展面向农业的投融资体制 | 第89-90页 |
(三) 建立农业保险体系 | 第90页 |
(四) 重视对农村居民的教育培训 | 第90-93页 |
附录: “黄箱”和“绿箱”政策的实施范围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后记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