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9页 |
第二章 环境演变研究的概况 | 第9-15页 |
·环境演变研究的历史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的揭示 | 第10-13页 |
·从冰芯研究中得出的全新世气候变化信息 | 第11-12页 |
·从孢粉资料的使用中得出的全新世气候变化信息 | 第12页 |
·从其他方法中得出的全新世气候变化信息 | 第12-13页 |
·环境演变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3-15页 |
·文化地层与自然地层的断代方法 | 第13页 |
·泥炭、贝壳堤、粒度分析 | 第13-14页 |
·孢粉、有孔虫等古生物分析 | 第14页 |
·植物硅酸体指标 | 第14-15页 |
第三章 辽东半岛自然环境概况 | 第15-17页 |
·地质地貌 | 第15页 |
·气候 | 第15-16页 |
·水文 | 第16页 |
·土壤 | 第16-17页 |
第四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7-27页 |
·剖面特征 | 第18页 |
·孢粉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孢粉分析原理 | 第18-19页 |
·孢粉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 第19页 |
·孢粉分析结果 | 第19-23页 |
·相近剖面的比较 | 第23-27页 |
·地层剖面的比较 | 第23-24页 |
·孢粉带比较 | 第24-27页 |
第五章 孢粉结果揭示的辽东半岛环境变化特征 | 第27-30页 |
·早全新世初期辽东半岛南部的气候特征 | 第27页 |
·研究区孢粉图示揭示的气候特征 | 第27-30页 |
第六章 辽东半岛文化概况 | 第30-35页 |
·小珠山下层文化(7000—6000 AB.P.) | 第30页 |
·后洼下层文化(7000-6000 AB.P.) | 第30-31页 |
·小珠山中层文化(6000—4500 AB.P.) | 第31页 |
·后洼上层文化(6000-4500 AB.P.) | 第31-32页 |
·小珠山上层文化(4500—4000 AB.P) | 第32页 |
·青铜时代文化(4000—3000 AB.P.) | 第32-35页 |
第七章 辽东半岛的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 | 第35-46页 |
·全新世大暖期与辽东半岛新石器文化的兴盛 | 第36-38页 |
·5000-4000 AB.P.降温事件对辽东半岛南部地区文化的影响 | 第38-42页 |
·气候波动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 | 第38-40页 |
·气候波动对地区间文化交流的影响 | 第40-42页 |
·4000-3000 AB.P.的温暖适宜期和青铜文化的兴起 | 第42-43页 |
·海平面变化与古人聚落迁移 | 第43-46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