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孝德思想探析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孔子孝德思想的本质内涵及其特征 | 第12-25页 |
(一) 孔子孝德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15-20页 |
1、"敬"、"礼"与"祭"结合的家庭之孝 | 第15-18页 |
2、"孝慈,则忠"的国家之孝 | 第18-19页 |
3、"泛爱众"的社会之孝 | 第19-20页 |
(二) 孔子孝德思想的特点 | 第20-25页 |
1、有机整体的层次性 | 第20-21页 |
2、人伦义务的互动性 | 第21-23页 |
3、富有情感的亲近性 | 第23页 |
4、汲取融汇的贯通性 | 第23-24页 |
5、价值意蕴的恒久性 | 第24-25页 |
二、孔子孝德思想的困境及其突破 | 第25-37页 |
(一) 孔子孝德思想的两重性 | 第25-28页 |
1、孔子孝德思想的积极成分 | 第25-27页 |
2、孔子孝德思想的消极因素 | 第27-28页 |
(二) 对孔子孝德思想的现代误读 | 第28-32页 |
1、思想观念上的片面性 | 第29页 |
2、行为层面上的极端性 | 第29-31页 |
3、规范层面上的局限性 | 第31-32页 |
(三) 困境突破的路径选择 | 第32-37页 |
1、内涵的拓宽和优化 | 第32-34页 |
2、宣传力度的加强 | 第34页 |
3、良好孝德教育环境的形成 | 第34-36页 |
4、建立健全孝德维护机制 | 第36-37页 |
三、孔子孝德思想的现代价值 | 第37-45页 |
(一) 个体成人的道德基石 | 第38-39页 |
1、个体道德完善的基础 | 第38-39页 |
2、感恩意识的养成 | 第39页 |
3、敬让意识的树立 | 第39页 |
(二) 家庭和睦的精神资源 | 第39-42页 |
1、和谐家庭的营造 | 第40-41页 |
2、相互督促下的共同进步 | 第41-42页 |
3、担当意识的造就 | 第42页 |
(三) 爱国与发展的思想动力 | 第42-43页 |
(四) 互爱互信的社会基础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个人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