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人格的生成过程及其特征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第一章 人格理论的历史演进 | 第9-19页 |
| ·渔猎文明时期混沌的整体性人格 | 第9-12页 |
| ·混沌的整体性 | 第9-10页 |
| ·本能的依附性 | 第10-12页 |
| ·农业文明时期感性的整体性人格 | 第12-15页 |
| ·感性的整体性 | 第12-13页 |
| ·双重的依附性 | 第13-15页 |
| ·工业文明时期理性的主体性人格 | 第15-19页 |
| ·物化的主体性 | 第15-16页 |
| ·理性的主体性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理性主体性人格的缺陷及人格的生态化趋向 | 第19-27页 |
| ·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 第19-21页 |
| ·理性至上的人类中心主义 | 第21-23页 |
| ·以工具理性为中心的科学技术观 | 第23-25页 |
| ·人格的生态化趋向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生态人格的内涵及特征 | 第27-44页 |
| ·生态人格的内涵 | 第27-31页 |
| ·求真是生态人格的基本内涵 | 第27-29页 |
| ·趋善是生态人格的第二层内涵 | 第29-30页 |
| ·臻美是生态人格的最高层次 | 第30页 |
| ·真善美统一是生态人格的目标诉求 | 第30-31页 |
| ·生态人格的特征 | 第31-44页 |
| ·理性辩证的整体思维方式 | 第31-36页 |
| ·共生共荣的主体性 | 第36-40页 |
| ·关爱自然的价值取向 | 第40-44页 |
| 第四章 生态人格的生成 | 第44-54页 |
| ·生态人格构建的理论依据 | 第44-46页 |
|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格思想 | 第44-45页 |
|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原理 | 第45-46页 |
| ·生态人格的生成条件 | 第46-54页 |
| ·改变观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46-48页 |
| ·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树立正确的科技观 | 第48-51页 |
| ·建立良好的制度保障体系 | 第51-52页 |
| ·加强生态文化教育 | 第52-53页 |
| ·加强国际合作、营造适宜的国际环境 | 第53-54页 |
| 结语 | 第54-55页 |
| 注释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致 谢 | 第59-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