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褐藻酸酶菌株的筛选、发酵条件优化和褐藻酸酶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0 前言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2-26页 |
·立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褐藻胶寡糖的功能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褐藻胶的来源和结构性质 | 第14-16页 |
·褐藻胶的降解 | 第16-17页 |
·褐藻酸酶的研究进展 | 第17-25页 |
·褐藻酸酶的来源 | 第17-18页 |
·褐藻酸酶的分类 | 第18页 |
·褐藻酸酶的作用机制及底物专一性 | 第18-19页 |
·褐藻酸酶的酶活力测定方法 | 第19-20页 |
·褐藻酸酶的分离纯化 | 第20页 |
·褐藻酸酶的性质 | 第20-22页 |
·褐藻酸酶的结构与生物学功能 | 第22-24页 |
·褐藻酸酶的应用 | 第24-25页 |
·褐藻酸酶的应用发展前景展望 | 第25-26页 |
2 高产褐藻酸酶菌株的分离、筛选 | 第26-34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26-27页 |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设备 | 第26-2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7-29页 |
·培养基成分 | 第27页 |
·菌株的筛选 | 第27-28页 |
·褐藻酸酶活力的测定-改良DNS 法 | 第28-29页 |
·实验结果 | 第29-33页 |
·DNS 测定酶活力方法的改良 | 第30-31页 |
·初筛和复筛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产褐藻酸酶微生物的筛选 | 第33页 |
·褐藻酸酶活力的测定 | 第33-34页 |
3 产褐藻酸酶菌株54 发酵条件的研究 | 第34-44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34-35页 |
·菌种 | 第34页 |
·培养基 | 第34页 |
·试剂 | 第34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34-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培养基最适碳源优化 | 第35-36页 |
·培养基最适氮源优化 | 第36页 |
·NaCl 浓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36页 |
·培养基起始pH 值对产酶的影响 | 第36页 |
·培养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36页 |
·装瓶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36页 |
·摇床转速对产酶的影响 | 第36页 |
·发酵时间对产酶的影响 | 第36-37页 |
·实验结果 | 第37-42页 |
·不同碳源对产酶的影响 | 第37-38页 |
·不同氮源对产酶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不同浓度氯化钠对产酶的影响 | 第39-40页 |
·培养基起始pH 值对产酶的影响 | 第40页 |
·培养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40-41页 |
·装瓶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41页 |
·摇床转速对产酶的影响 | 第41-42页 |
·发酵时间对产酶的影响 | 第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4 褐藻酸酶的分离纯化 | 第44-56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44-47页 |
·菌种 | 第44页 |
·发酵培养基(%,w/v) | 第44页 |
·试剂 | 第44-46页 |
·仪器设备 | 第46-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50页 |
·褐藻酸酶粗酶的制备 | 第47页 |
·褐藻酸酶的纯化 | 第47-50页 |
·蛋白质纯度鉴定及分子量测定 | 第50页 |
·实验结果 | 第50-54页 |
·褐藻酸酶粗酶的制备 | 第50-51页 |
·褐藻酸酶的纯化 | 第51-53页 |
·蛋白质纯度鉴定及分子量测定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关于褐藻酸酶粗酶的制备 | 第54页 |
·关于褐藻酸酶的纯化 | 第54-56页 |
5 褐藻酸酶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 | 第56-67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56-57页 |
·试剂 | 第56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56-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59页 |
·褐藻酸酶理化性的研究 | 第57-58页 |
·底物对酶解反应的影响 | 第58-59页 |
·酶对底物的特异性分析 | 第59页 |
·实验结果 | 第59-66页 |
·褐藻酸酶理化性质的研究 | 第59-63页 |
·底物对酶解反应的影响 | 第63-65页 |
·酶对底物的特异性分析 | 第65-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关于褐藻酸酶的理化性质 | 第66页 |
·关于降解底物的分析 | 第66-67页 |
总结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