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9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7-2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周丛藻类水环境监测与水质处理研究展望 | 第24-26页 |
·论文主要工作 | 第26-29页 |
·研究工作基础 | 第2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论文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29-43页 |
·前言 | 第29-30页 |
·藻类环境响应研究方法 | 第30-35页 |
·研究区域与样点选择 | 第30-33页 |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33-34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周丛藻类水质处理研究方法 | 第35-43页 |
·藻类采集与培养 | 第35-36页 |
·试验装置 | 第36-37页 |
·试验设计 | 第37-40页 |
·样品采集与测定 | 第40-42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周丛藻类时间分布特征对环境变量的响应 | 第43-57页 |
·前言 | 第43-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55页 |
·黄浦江、苏州河环境特征时间变化趋势 | 第44-45页 |
·周丛藻类群落结构与时间分布特征 | 第45页 |
·浮游藻类群落结构与时间分布特征 | 第45-50页 |
·藻类群落分布与环境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50-51页 |
·指示藻类分布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变量分析 | 第51-55页 |
·讨论 | 第55-56页 |
·周丛藻类及浮游藻类季节分布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 第55-56页 |
·周丛藻类、浮游藻类群落在水质生物监测中的应用 | 第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周丛藻类空间分布特征对环境变量的响应 | 第57-65页 |
·前言 | 第57-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2页 |
·黄浦江、苏州河环境特征空间变化趋势 | 第58页 |
·周丛藻类群落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 | 第58-59页 |
·环境因子对周丛藻类空间分布的影响作用 | 第59-62页 |
·讨论 | 第62-64页 |
·周丛藻类空间分布特征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 第62页 |
·环境因子对周丛藻类空间分布的决定作用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大型丝状绿藻去除城市河道水体污染物质研究 | 第65-73页 |
·前言 | 第65-6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6-70页 |
·大型丝状绿藻系统的水质净化效果分析 | 第66-67页 |
·大型丝状藻类系统在高、低污染物质浓度条件下的去除效果研究 | 第67-69页 |
·大型丝状绿藻系统生物量及光合荧光能力的变化 | 第69-70页 |
·讨论 | 第70-72页 |
·大型丝状绿藻的N、P污染物去除效果 | 第70-71页 |
·大型丝状绿藻的水质净化效果 | 第71-72页 |
·大型丝状绿藻生物量的变化 | 第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第六章 颗粒态周丛藻类水质处理系统中N、P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 | 第73-81页 |
·前言 | 第7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3-78页 |
·周丛藻类水质处理系统的水质净化效果分析 | 第73-75页 |
·周丛藻类水质处理系统的最佳N、P污染物去除浓度分析 | 第75-76页 |
·培养液条件下周丛藻类水质处理系统N、P吸收效果分析 | 第76-77页 |
·水质处理系统中周丛藻类生物量及种类组成变化 | 第77-78页 |
·讨论 | 第78-79页 |
·颗粒态周丛藻类水质处理系统的N、P污染物去除效果 | 第78页 |
·周丛藻类结构组成与N、P污染物去除效果差异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4页 |
·周丛藻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第81-82页 |
·周丛藻类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 第82-83页 |
·周丛藻类在水质处理中的作用 | 第83-84页 |
附录 | 第84-8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8-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