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6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植物中的硫代谢 | 第9-15页 |
| ·硫的吸收 | 第9-10页 |
| ·硫在植物体内的存在方式 | 第10-11页 |
| ·硫的积累与分配 | 第11-12页 |
| ·硫酸盐在植物体内的同化途径及其在基因与细胞水平的调控 | 第12-14页 |
| ·硫和逆境对硫同化的影响 | 第14-15页 |
| ·硫的植物学功能 | 第15-17页 |
| ·硫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 第15页 |
| ·硫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 第15-16页 |
| ·硫与植物抗逆性 | 第16-17页 |
| ·作物缺硫原因分析 | 第17页 |
| ·硫酸盐转运蛋白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 ·硫酸盐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和蛋白信息 | 第17-19页 |
| ·硫酸盐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 第19-20页 |
| ·硫酸盐转运蛋白的功能研究 | 第20页 |
| ·玉米硫酸盐转运蛋白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 ·ATPS 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 ·ATPS 基因的克隆 | 第21页 |
| ·ATPS 的蛋白信息 | 第21-23页 |
| ·ATPS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 第23页 |
| ·ATPS 的功能研究 | 第23页 |
| ·玉米ATPS 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 ·NORTHERN 杂交与斑点杂交 | 第24-25页 |
| ·研究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玉米硫酸盐转运蛋白和ATPS 基因片段的克隆 | 第26-3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26-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 ·RT-PCR 产物的扩增 | 第29-30页 |
| ·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较 | 第30-32页 |
| ·讨论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RNA 斑点杂交检测ST 和ATPS 转录水平 | 第34-3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34页 |
| ·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 ·斑点杂交检测不同条件下,玉米根系ST m RNA 转录水平的变化 | 第35-36页 |
| ·斑点杂交检测不同条件下,玉米根系ATPS m RNA 转录水平的变化 | 第36-37页 |
| ·讨论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生理试验部分 | 第39-4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3页 |
| ·不同处理条件下玉米幼叶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 | 第40-41页 |
| ·不同处理条件下玉米幼叶中GSH 含量变化 | 第41-42页 |
| ·不同处理条件下玉米幼叶中MDA 含量变化 | 第42页 |
| ·不同处理条件下玉米幼叶中ATPS 活性变化 | 第42-43页 |
| ·讨论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研究的意义、特色及取得的结果 | 第44-45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44页 |
| ·研究的特色 | 第44页 |
| ·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果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4页 |
| 附录 | 第54-58页 |
| 英文缩略符号与中英文对照表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