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人工湿地净化富营养化景观水的效果及机理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6页
第1章 绪论第16-33页
   ·景观水体污染现状第16-17页
   ·景观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及水质控制技术第17-18页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研究现状第18-31页
     ·人工湿地的概念、基本构成及其作用第18-25页
     ·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机理及影响因素第25-29页
     ·人工湿地的发展历程第29-30页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研究趋势第30-31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31-32页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32-33页
第2章 人工湿地净化富营养化景观水的效果及影响因素第33-66页
   ·材料与方法第33-37页
     ·试验装置第33-34页
     ·试验条件、进水水质及运行方式第34-35页
     ·分析项目与方法第35-37页
   ·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第37-41页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浊度和COD_(Cr)的去除效果第37-38页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磷的去除效果第38-39页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氮的去除效果第39-41页
   ·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第41-56页
     ·浊度和浮游藻类的去除效果第41-44页
     ·COD的去除效果第44-46页
     ·TP的去除效果第46-48页
     ·PO_4~(3+)-P的去除效果第48-50页
     ·TN的去除效果第50-53页
     ·氨氮的去除效果第53-55页
     ·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去除效果第55-56页
   ·人工湿地中理化参数及污染物浓度的沿程变化第56-64页
     ·pH和DO浓度的沿程变化规律第56-58页
     ·有机物的沿程变化规律第58-59页
     ·TN的沿程变化规律第59-61页
     ·氨氮的沿程变化规律第61-63页
     ·TP的沿程变化规律第63-64页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3章 人工湿地植物的生长特性及氮磷去除作用第66-80页
   ·分析项目与方法第66-67页
     ·植物生长率第66页
     ·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第66-67页
     ·植物组织氮磷含量第67页
   ·人工湿地植物的生长特性第67-70页
   ·植物组织氮磷吸收量第70-72页
     ·氮磷在植物器官中的分布特点第70-71页
     ·植物的氮磷含量第71-72页
     ·植物的氮磷吸收量第72页
   ·植物生物量、氮磷元素含量、氮磷吸收量的沿程变化第72-74页
   ·植物吸收对湿地氮磷去除的贡献第74-78页
     ·植物吸收对湿地脱氮的贡献第75-76页
     ·植物吸收对湿地除磷的贡献第76-77页
     ·植物枯萎前后的氮磷含量变化第77-78页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4章 复合流湿地系统中氮磷的迁移转化第80-94页
   ·湿地氮磷迁移转化模式第80-83页
     ·湿地氮的迁移转化第80-82页
     ·湿地磷的迁移转化第82-83页
   ·基质样品的测定方法第83-85页
     ·基质样品的采集和处理第83页
     ·基质成分的测定第83-84页
     ·基质氨氮吸附量的测定第84页
     ·基质采样及磷的多级浸提试验第84-85页
   ·湿地脱氮途径分析第85-87页
     ·氨挥发第85页
     ·基质吸附第85-86页
     ·植物吸收第86-87页
     ·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第87页
     ·湿地氮去除途径的贡献第87页
   ·湿地基质中磷的形态分布特征第87-91页
     ·基质矿质元素含量及磷形态分布第87-89页
     ·基质中各形态磷的沿程分布第89-91页
   ·湿地除磷途径分析第91-92页
     ·基质吸附第91页
     ·植物吸收第91-92页
     ·微生物吸收第92页
     ·湿地磷去除途径的贡献第92页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5章 复合流湿地微生物活性及种群结构的空间分布第94-116页
   ·微生物呼吸作用强度、脱氢酶活性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第94-100页
     ·分析测定方法第94-96页
     ·微生物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第96-97页
     ·脱氢酶活性及呼吸作用强度的空间分布第97-100页
   ·湿地总细菌种群结构的PCR-DGGE分析第100-105页
     ·分析测定方法第100-101页
     ·PCR扩增结果及总细菌种群DGGE图谱分析第101-103页
     ·总细菌种群相似性分析第103-104页
     ·总细菌种群多样性分析第104-105页
   ·湿地氨氧化菌种群的空间分布第105-114页
     ·分析测定方法第105-107页
     ·不同基质层氨氧化菌的活性第107-108页
     ·氨氧化菌种群DGGE图谱分析第108-109页
     ·氨氧化菌种群相似性分析第109页
     ·氨氧化菌种群多样性分析第109-111页
     ·氨氧化菌DGGE图谱条带序列分析第111-114页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第6章 结论与建议第116-120页
   ·结论第116-119页
   ·建议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9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9-130页
致谢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海市持久性毒害污染物信息系统构建与应用
下一篇: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的若干探索--以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