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人才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16页 |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第14-16页 |
第2章 人才信用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综述 | 第16-27页 |
·人才信用的基本概念 | 第16-19页 |
·信用的含义 | 第16-17页 |
·人才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人才信用与人才征信的定义 | 第18-19页 |
·人才信用体系的构成 | 第19-21页 |
·人才信用体系的内涵 | 第19页 |
·人才信用体系的结构 | 第19-21页 |
·人才信用的博奕分析 | 第21-25页 |
·企业—人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 第21-22页 |
·企业—人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 第22-23页 |
·企业—人才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 第23-24页 |
·企业—人才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 第24-25页 |
·人才信用的成本—收益决策树模型分析 | 第25-27页 |
第3章 我国目前人才信用状况及成因分析 | 第27-39页 |
·中国特色的干部人事档案制度 | 第27-29页 |
·传统干部人事档案制度 | 第27页 |
·传统人事档案制度的困境 | 第27-29页 |
·我国人才信用体系现状 | 第29-31页 |
·缺乏基本的人才信用文化教育 | 第29页 |
·缺乏完备的人才信用法律制度 | 第29页 |
·缺少相应的人才信用中介机构 | 第29页 |
·缺乏必备的人才信用工具系统 | 第29-30页 |
·缺乏严格的失信惩罚机制 | 第30页 |
·缺乏完整真实的人才信用资料 | 第30页 |
·人事档案制度不完全适应市场需要 | 第30-31页 |
·人才失信现象归纳 | 第31-34页 |
·人才失信现象概述和研究重点 | 第31页 |
·人才失信现象 | 第31-32页 |
·企业用人失信现象 | 第32-34页 |
·人才失信成因分析 | 第34-39页 |
·信息不对称 | 第34-35页 |
·不完全契约与信用市场风险 | 第35-37页 |
·信用缺失最重要来自失信成本过低 | 第37-39页 |
第4章 国内外人才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39-55页 |
·美国的私营人才信用体系模式 | 第39-45页 |
·私营人才信用体系下人才流动的社会机制状况 | 第39-40页 |
·私营人才信用体系的运营模式 | 第40-44页 |
·私营人才信用体系的法律框架 | 第44-45页 |
·私营人才信用体系的监管模式 | 第45页 |
·欧洲的公共人才信用体系模式 | 第45-49页 |
·公共人才信用体系下的人才流动社会机制 | 第45-46页 |
·公共人才信用体系的运营模式 | 第46-47页 |
·公共人才信用体系的法律框架 | 第47-48页 |
·公共人才信用体系的监管模式 | 第48-49页 |
·国内人才信用体系模式的探索 | 第49-50页 |
·评价与借鉴 | 第50-55页 |
·美国私营个人信用体系模式借鉴 | 第50-51页 |
·欧洲公共个人信用体系模式借鉴 | 第51-52页 |
·昆山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模式思考 | 第52-55页 |
第5章 建立和完善昆山人才信用体系的建议 | 第55-67页 |
·建立昆山人才信用体系的构想与步骤 | 第55-57页 |
·构建昆山人才信用体系的构想 | 第55页 |
·建设昆山的人才信用体系的步骤 | 第55-57页 |
·昆山的人才信用体系建设框架 | 第57-60页 |
·人才信用的组织体系建设 | 第57-58页 |
·人才信用工具体系建设 | 第58-59页 |
·人才信用规范体系建设 | 第59-60页 |
·人才信用教育体系建设 | 第60页 |
·外地来昆人才纳入昆山人才信用体系的初步构想 | 第60-63页 |
·构建全国一体化的人才信用联盟 | 第61页 |
·外地来昆人才纳入人才信用体系的构想 | 第61-63页 |
·昆山人才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 | 第63-67页 |
·昆山人才信用信息数据库设计原则 | 第63-64页 |
·昆山人才信用信息数据库功能设计 | 第64页 |
·昆山人才信用信息数据库数据结构设计 | 第64-66页 |
·昆山人才信用信息数据库访问技术 | 第66-6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页 |
已发表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