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 ·难溶性药物 | 第8-13页 |
| ·难溶性药物给药的局限性 | 第8页 |
| ·药物增溶技术及其优缺点 | 第8-10页 |
| ·模型药物吲哚美辛和紫杉醇概况 | 第10-13页 |
| ·微胶和凝胶纳米粒 | 第13-17页 |
| ·概况 | 第13-14页 |
| ·制备方法 | 第14页 |
| ·微胶的药物包载技术 | 第14-15页 |
| ·光引发聚合 | 第15-16页 |
| ·可光聚合的生物相容性材料 | 第16-17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甲基丙烯酸酐和硬脂酸单丙烯酸酐的合成 | 第18-25页 |
| ·原料和制备方法 | 第18-19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18-19页 |
| ·甲基丙烯酸酐的合成 | 第19页 |
| ·硬脂酸单丙烯酸酐(MSA)的合成 | 第19页 |
| ·讨论 | 第19-24页 |
| ·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聚乙二醇丁二酸半酯及其大分子单体的制备和表征 | 第25-32页 |
| ·原料和方法 | 第25-26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25-26页 |
| ·聚乙二醇丁二酸半酯(PEGDA)的制备 | 第26页 |
| ·聚乙二醇大分子单体的制备 | 第26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26-30页 |
| ·小结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凝胶纳米粒的制备研究 | 第32-53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3-34页 |
| ·实验材料与药品 | 第33页 |
| ·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 ·凝胶纳米粒的制备 | 第34-35页 |
| ·凝胶纳米粒的表征 | 第35-36页 |
| ·凝胶纳米粒的形态观察 | 第35页 |
| ·凝胶纳米粒的粒径及其分布测定 | 第35页 |
| ·凝胶纳米粒的分析 | 第35-36页 |
| ·凝胶纳米粒的溶胀 | 第36页 |
| ·凝胶纳米粒的降解 | 第3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6-51页 |
| ·制备方法和工艺考察 | 第36-47页 |
| ·凝胶纳米粒的分析 | 第47-50页 |
| ·凝胶纳米粒的溶胀研究 | 第50-51页 |
| ·凝胶纳米粒的降解研究 | 第51页 |
| ·小结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载药凝胶纳米粒的制备和分析 | 第53-77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4-55页 |
| ·实验材料和药品 | 第54页 |
| ·实验仪器 | 第54-55页 |
| ·药物的包载 | 第55页 |
| ·吲哚美辛(IND)的原位包载 | 第55页 |
| ·紫杉醇的包载 | 第55页 |
| ·药物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55-58页 |
| ·载吲哚美辛的凝胶纳米粒 | 第55-57页 |
| ·载紫杉醇的凝胶纳米粒 | 第57-58页 |
| ·药物的稳定性研究 | 第58页 |
| ·载药凝胶纳米粒的分析 | 第58-59页 |
| ·形态和粒径分析 | 第58页 |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8-59页 |
| ·DSC分析 | 第59页 |
| ·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度测定 | 第5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9-76页 |
| ·凝胶纳米粒对吲哚美辛的负载 | 第59-71页 |
| ·PEGMSAGNP对紫杉醇的负载 | 第71-74页 |
| ·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度测定 | 第74-76页 |
| ·小结 | 第76-77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7-79页 |
| ·结论 | 第77-78页 |
| ·展望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