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遗传多样性概述 | 第10页 |
·遗传多样性概念 | 第10页 |
·遗传多样性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作物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0-16页 |
·作物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作物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作物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方法 | 第12-16页 |
·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法 | 第12页 |
·系谱法 | 第12-13页 |
·形态标记法 | 第13页 |
·蛋白质(或等位酶)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检测 | 第13页 |
·分子标记 | 第13-16页 |
·玉米杂交种遗传多样性研究及现状 | 第16-19页 |
·基于系谱分析的研究 | 第16-17页 |
·基于表型聚类分析的研究 | 第17页 |
·基于分子标记的研究 | 第17-19页 |
·玉米育种的历史与现状 | 第19-26页 |
·国外玉米育种的历史与现状 | 第19-21页 |
·我国玉米育种的历史与现状 | 第21-24页 |
·玉米自交系与杂交种选育 | 第21-22页 |
·玉米种质资源的创新 | 第22-23页 |
·配合力研究和杂种优势群划分 | 第23页 |
·抗病育种 | 第23-24页 |
·专用玉米育种 | 第24页 |
·生物技术与玉米育种 | 第24页 |
·我国玉米高产育种现状 | 第24-26页 |
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6-27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7-33页 |
·田间试验 | 第27-29页 |
·供试材料 | 第27-29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9页 |
·田间调查及室内考察性状 | 第29页 |
·DNA提取与检测 | 第29-30页 |
·试剂与溶液 | 第29页 |
·DNA的提取 | 第29-30页 |
·DNA的检测与DNA使用液的稀释 | 第30页 |
·SSR扩增 | 第30页 |
·PCR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30-31页 |
·主要试剂与配制 | 第30页 |
·变性聚丙烯酞胺电泳 | 第30-31页 |
·统计分析 | 第31-33页 |
·基因型间差异显著性检验 | 第31页 |
·表型性状变异系数的计算 | 第31页 |
·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的计算 | 第31页 |
·表型聚类分析 | 第31-32页 |
·相关及通径分析 | 第32页 |
·SSR标记资料统计分析 | 第32-3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3-43页 |
·基因型间差异显著性检验 | 第33页 |
·变异系数及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33-34页 |
·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 第34-36页 |
·SSR分析 | 第36-38页 |
·部分系谱清楚组合的多样性分析 | 第38-39页 |
·高产组合与对照品种的比较 | 第39-40页 |
·高产组合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0-41页 |
·高产组合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分析 | 第40-41页 |
·高产组合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 第41页 |
·高产组合SSR聚类分析 | 第41页 |
·高产组合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41页 |
·高产组合主要性状的通径分析 | 第41-43页 |
·穗长对单株产量的效应 | 第42页 |
·穗行数对单株产量的效应 | 第42页 |
·籽粒深度对单株产量的效应 | 第42页 |
·行粒数对单株产量的效应 | 第42页 |
·出籽率对单株产量的效应 | 第42-43页 |
5 讨论与结论 | 第43-49页 |
·供试组合的遗传多样性 | 第43-44页 |
·现代育种与玉米遗传多样性 | 第44-45页 |
·几种评价玉米遗传多样性方法的比较 | 第45-46页 |
·玉米高产育种策略探讨 | 第46-47页 |
·关于玉米区域试验中对照品种的选择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