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7-25页 |
·前言 | 第7-10页 |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 第7页 |
·CO_2作为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第7-9页 |
·CO绿色转化的重要意义 | 第9-10页 |
·超临界 CO_2中的聚合反应 | 第10-11页 |
·CO_2和环氧化物共聚的催化剂体系 | 第11-21页 |
·与 CO_2共聚的单体化合物 | 第11-15页 |
·CO_2与多元(醇)胺缩聚生成聚脲 | 第11页 |
·CO与不饱和烃的加成共聚 | 第11-12页 |
·CO_2与杂环化合物的加成共聚 | 第12-15页 |
·CO_2参与的三元共聚反应 | 第15页 |
·CO_2与环氧化合物共聚的催化剂 | 第15-21页 |
·含有活泼氢的催化剂体系 | 第15-18页 |
·β-二亚胺类锌配合物催化体系 | 第18-19页 |
·双金属催化体系 | 第19页 |
·铬催化体系 | 第19-20页 |
·铝盐催化剂 | 第20页 |
·稀土配位催化剂 | 第20-21页 |
·其他催化剂 | 第21页 |
·CO_2共聚碳酸酯的应用 | 第21-23页 |
·聚碳酸亚丙酯的结构和性质 | 第22页 |
·聚碳酸亚丙酯的应用 | 第22-23页 |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 第23-25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23-24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5-38页 |
·化学试剂及纯化 | 第25-26页 |
·化学试剂 | 第25-26页 |
·实验药品的纯化 | 第26页 |
·实验仪器与表征设备 | 第26-27页 |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表征设备及测试 | 第27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7-30页 |
·实验反应装置 | 第27-28页 |
·戊二酸锌催化剂的制备 | 第28-29页 |
·过渡金属改性的戊二酸锌催化剂的制备 | 第29-30页 |
·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的共聚反应 | 第30-34页 |
·共聚反应装置 | 第30-31页 |
·热电偶热电势的标定 | 第31-33页 |
·聚碳酸亚丙酯(PPC)的合成 | 第33-34页 |
·二氧化碳共聚物 PPC 的纯化 | 第34页 |
·共聚反应结果数据处理 | 第34-38页 |
·催化剂效率的计算 | 第34页 |
·聚碳酸亚丙酯(PPC)的特性粘度测定 | 第34-38页 |
·实验装置 | 第36页 |
·实验步骤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8-67页 |
·引言 | 第38-39页 |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及分析 | 第39-52页 |
·表征仪器和条件 | 第39页 |
·红外吸收光谱(FTIR)分析 | 第39-42页 |
·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42-46页 |
·X 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46-49页 |
·环境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49-52页 |
·聚碳酸亚丙酯(PPC)的表征及分析 | 第52-56页 |
·表征仪器与条件 | 第52-53页 |
·PPC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 第53-54页 |
·聚碳酸亚丙酯(PPC)核磁共振波谱 H-NMR 分析 | 第54-55页 |
·聚碳酸亚丙酯(PPC)核磁共振波谱 C-NMR 分析 | 第55-56页 |
·聚碳酸酯的正交实验结果及极差分析 | 第56-62页 |
·反应条件对 CO_2共聚反应的影响 | 第62-67页 |
·反应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62-64页 |
·反应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64-65页 |
·反应压力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65-66页 |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66页 |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6-67页 |
第四章 反应机理研究探讨 | 第67-75页 |
·前言 | 第67页 |
·CO_2的活化机理 | 第67-71页 |
·CO的结构和性质 | 第67-69页 |
·CO_2的配位化学 | 第69-70页 |
·CO_2分子的活化 | 第70-71页 |
·催化 CO_2共聚反应的机理探讨 | 第71-7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