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43页 |
| ·前言 | 第14-16页 |
| ·LbL自组装制备聚电解质微胶囊技术 | 第16-22页 |
| ·基本原理 | 第16-17页 |
| ·PEM在胶体微粒表面的组装 | 第17页 |
| ·模板 | 第17-19页 |
| ·囊壁材料 | 第19-21页 |
| ·其他驱动力制备LbL自组装微胶囊 | 第21-22页 |
| ·微胶囊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能 | 第22-31页 |
| ·渗透性 | 第22-28页 |
| ·pH值对渗透性的影响 | 第23-24页 |
| ·离子强度对渗透性的影响 | 第24-25页 |
| ·溶剂性质对渗透性的影响 | 第25-26页 |
| ·膜厚对渗透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 ·磷脂复合对渗透性的影响 | 第27页 |
| ·囊壁再愈合对渗透性的影响 | 第27-28页 |
| ·化学氧化对渗透性的影响 | 第28页 |
| ·囊壁材料对渗透性的影响 | 第28页 |
| ·微胶囊的热稳定性能 | 第28-30页 |
| ·微胶囊的机械性能 | 第30-31页 |
| ·通过交联调控微胶囊基本性质 | 第31-33页 |
| ·微胶囊对物质的包埋和释放 | 第33-41页 |
| ·微胶囊对物质的包埋 | 第33-39页 |
| ·LbL直接包埋 | 第33-34页 |
| ·内层解离包埋 | 第34-35页 |
| ·囊内聚合 | 第35-36页 |
| ·预吸附包埋 | 第36页 |
| ·利用壁渗透性的改变包埋 | 第36-37页 |
| ·利用微胶囊内诱导物包埋 | 第37-39页 |
| ·微胶囊内物质释放 | 第39-41页 |
| ·破坏囊壁 | 第39-41页 |
| ·改变囊壁渗透性 | 第41页 |
| ·改变囊内诱导物与包埋物质的作用 | 第41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41-43页 |
| 第二章 通过电荷作用调控聚电解质微胶囊的渗透性能 | 第43-66页 |
| ·实验部分 | 第44-46页 |
| ·原料和试剂 | 第44页 |
| ·含PSS碳酸钙微粒的制备 | 第44页 |
| ·聚电解质微胶囊的制备 | 第44-45页 |
| ·测试与表征 | 第45-46页 |
| ·CaCO_3(PSS)微粒的制备与表征 | 第46-49页 |
| ·内部含有PSS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 | 第49-54页 |
| ·电荷控制渗透行为的定性观察和调控 | 第54-56页 |
| ·理论模型 | 第56-57页 |
| ·Manning理论 | 第56-57页 |
| ·Donnan平衡 | 第57页 |
| ·离子强度对FL探针渗透分布的影响 | 第57-59页 |
| ·溶剂极性对FL探针渗透分布的影响 | 第59-61页 |
| ·pH值对探针渗透分布的影响 | 第61-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第三章 戊二醛交联法调控PAH/PSS微胶囊的性质 | 第66-82页 |
| ·实验部分 | 第67-71页 |
| ·原料和试剂 | 第67页 |
| ·碳酸锰微粒的制备 | 第67-68页 |
| ·LbL自组装,GA交联和中空微胶囊制备 | 第68页 |
| ·PAH/PSS多层膜在平面上的组装和GA交联 | 第68-69页 |
| ·微胶囊和多层膜的稳定性测试 | 第69页 |
| ·渗透压法测量微胶囊的弹性模量 | 第69页 |
| ·渗透性的定量测定 | 第69-70页 |
| ·测试与表征 | 第70-71页 |
| ·碳酸锰模板的制备与表征 | 第71-72页 |
| ·GA与PAH的交联反应 | 第72-74页 |
| ·交联前后PAH/PSS微胶囊的表征 | 第74-75页 |
| ·交联前后微胶囊的化学稳定性 | 第75-76页 |
| ·交联前后微胶囊的机械性能 | 第76-78页 |
| ·交联前后微胶囊的热稳定性 | 第78-79页 |
| ·交联前后微胶囊的渗透性 | 第79-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 第四章 戊二醛交联稳定PEI/PAA微胶囊的结构及其pH响应 | 第82-93页 |
| ·实验部分 | 第83-85页 |
| ·原料和试剂 | 第83页 |
| ·碳酸锰微粒的制备 | 第83页 |
| ·LbL自组装,GA交联和中空微胶囊制备 | 第83-84页 |
| ·大分子在微胶囊内部的包埋 | 第84页 |
| ·FITC-PAH的制备 | 第84页 |
| ·测试与表征 | 第84-85页 |
| ·PEM包裹的PS微粒的ζ-电位 | 第85-88页 |
| ·PEI/PAA微胶囊的制备和结构稳定 | 第88-89页 |
| ·交联后微胶囊的pH值调控的渗透性 | 第89-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 第五章 戊二醛介导共价LbL自组装制备单聚电解质微胶囊 | 第93-108页 |
| ·实验部分 | 第95-97页 |
| ·原料和试剂 | 第95页 |
| ·碳酸锰微粒的制备 | 第95页 |
| ·TRITC-PAH的制备 | 第95页 |
| ·多层膜在平面上的组装 | 第95-96页 |
| ·中空微胶囊的制备 | 第96页 |
| ·测试与表征 | 第96-97页 |
| ·PAH多层膜在平面基底上的增长 | 第97-99页 |
| ·PAH中空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 | 第99-100页 |
| ·PAH中空微胶囊的渗透性 | 第100-101页 |
| ·大分子分子量对单聚电解质微胶囊性质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 ·具有pH响应性的BSA微胶囊 | 第103-106页 |
| ·本章小节 | 第106-108页 |
| 结论 | 第108-110页 |
| 建议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2-130页 |
| 作者简介 | 第130-133页 |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