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致谢 | 第7-10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9页 |
| ·文明与政治的涵义 | 第10-12页 |
| ·文明的涵义 | 第10-11页 |
| ·政治的涵义 | 第11-12页 |
| ·政治文明涵义 | 第12-13页 |
| ·对政治文明涵义的不同解释 | 第12-13页 |
| ·“政治文明”的科学内涵 | 第13页 |
| ·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 第13-15页 |
| ·政治文明的阶级性 | 第13-14页 |
| ·政治文明的复杂性 | 第14页 |
| ·政治文明的动态性 | 第14-15页 |
| ·政治文明的结构 | 第15-19页 |
| ·政治意识文明 | 第15-16页 |
| ·政治制度文明 | 第16页 |
| ·政治行为文明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的提出及理论渊源 | 第19-26页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的提出过程 | 第19-22页 |
| ·毛泽东的“人民民主”思想 | 第19-20页 |
| ·邓小平的“民主与法制”思想 | 第20-21页 |
| ·江泽民的“政治文明”思想 | 第21-22页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提出的意义 | 第22-24页 |
|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文明理论和政治文明观点 | 第22-23页 |
| ·是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新的丰富和发展 | 第23页 |
| ·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崇高价值追求 | 第23-24页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24-26页 |
| ·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文明”理论 | 第24-25页 |
| ·列宁的“政治文明”理论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解读 | 第26-35页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方位 | 第26-30页 |
|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 | 第26-27页 |
| ·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形态 | 第27-29页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方位 | 第29-30页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总体要求 | 第30-32页 |
|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首要内容和突出特色 | 第31页 |
|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 第31-32页 |
|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 第32页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 | 第32-35页 |
| ·政治意识方面 | 第32-33页 |
| ·政治制度方面 | 第33页 |
| ·政治行为方面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 第35-45页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35-38页 |
|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 第35-36页 |
| ·是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 | 第36-37页 |
| ·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认识的新水平 | 第37-38页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38-40页 |
| ·坚持创新的原则 | 第38-39页 |
| ·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 第39-40页 |
| ·坚持“构建和谐”的原则 | 第40页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举措 | 第40-45页 |
| ·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 第40-41页 |
|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 第41-43页 |
| ·提高全民民主从政的素质和能力 | 第43页 |
| ·大幅提高全国干部素质 | 第43-45页 |
| 注释: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