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变量内模控制方法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25页 |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本课题相关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前沿发展情况 | 第15-21页 |
·控制理论的发展 | 第15-17页 |
·先进控制的发展 | 第17-21页 |
·内模控制的发展 | 第21-24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单变量系统的内模控制 | 第25-47页 |
·引言 | 第25-26页 |
·单变量内模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26-31页 |
·内模控制的基本结构及性质 | 第26-27页 |
·内模控制器与经典反馈控制器的关系 | 第27-28页 |
·灵敏度函数和互补灵敏度函数 | 第28-31页 |
·单变量内模控制器的两步设计算法 | 第31-36页 |
·内模控制器的设计步骤 | 第31页 |
·数字IMC-PID的原理和设计 | 第31-36页 |
·内模控制鲁棒机理分析 | 第36-39页 |
·IMC鲁棒稳定性分析 | 第37-38页 |
·IMC系统鲁棒性能分析 | 第38-39页 |
·时滞过程 | 第39-41页 |
·时滞系统的一般概念 | 第39-40页 |
·时滞系统的经典控制方法 | 第40-41页 |
·仿真实例 | 第41-46页 |
·PID与IMC-PID的比较 | 第41-43页 |
·纯滞后的一阶IMC-PID仿真研究 | 第43-44页 |
·二阶的SISO对象仿真 | 第44-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多变量系统分析 | 第47-63页 |
·引言 | 第47页 |
·多变量系统的特点 | 第47-49页 |
·多变量系统的一些定义 | 第49-53页 |
·多变量对象模型 | 第49-50页 |
·对象零极点 | 第50-52页 |
·系统开环极点 | 第52页 |
·系统闭环极点 | 第52-53页 |
·多变量系统的耦合关系 | 第53-60页 |
·控制回路间的耦合 | 第53页 |
·耦合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53-55页 |
·相对增益矩阵 | 第55-60页 |
·相对增益矩阵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 | 第55-57页 |
·相对增益矩阵的计算 | 第57-59页 |
·相对增益矩阵的特性 | 第59-60页 |
·多变量系统的解耦及仿真 | 第60-62页 |
·解耦方法 | 第60-61页 |
·解耦仿真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多变量系统的内模控制器设计 | 第63-97页 |
·引言 | 第63页 |
·多变量内模控制的结构和性质 | 第63-66页 |
·多变量内模控制的基本结构 | 第63-64页 |
·多变量内模与常规PID控制的关系 | 第64页 |
·内模控制的基本性质 | 第64-65页 |
·多变量(MIMO)内模控制器设计 | 第65-66页 |
·多变量数字IMC—PID设计 | 第66-67页 |
·多变量解耦内模控制 | 第67-72页 |
·多变量解耦内模控制结构 | 第67-69页 |
·多时滞的多变量系统解耦内模控制 | 第69-72页 |
·病态系统及非常规系统的多变量内模控制 | 第72-79页 |
·病态系统的内模控制 | 第72-74页 |
·胖系统的内模控制器的几种设计方法 | 第74-79页 |
·仿真实例 | 第79-96页 |
·数字IMC-PID仿真 | 第79-84页 |
·多变量解耦内模控制仿真 | 第84-86页 |
·多时滞的离散多变量解耦内模控制 | 第86-87页 |
·病态系统及胖系统内模控制仿真实例 | 第87-96页 |
·小结 | 第96-97页 |
第五章 多变量非线性系统的模糊内模控制 | 第97-106页 |
·引言 | 第97页 |
·模糊内模控制结构 | 第97-98页 |
·基于T-S的模糊模型 | 第98-100页 |
·T-S模糊模型 | 第98-99页 |
·基于T-S模糊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 第99-100页 |
·基于T-S模型的递推模糊聚类辨识算法 | 第100-102页 |
·对T-S模糊模型求逆,设计模糊内模控制器 | 第102-103页 |
·仿真实例 | 第103-105页 |
·模糊辨识 | 第103-104页 |
·模糊内模控制器的设计 | 第104-105页 |
·小结 | 第105-106页 |
总结和展望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2-113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13-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