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 | 第11-24页 |
第一节 归责原则概述 | 第11-15页 |
一、概说 | 第11页 |
二、传统的归责三原则 | 第11-12页 |
三、无过错原则独立存在的价值 | 第12-15页 |
第二节 交通事故损害归责原则的比较法考察 | 第15-17页 |
一、英、美法系国家——采用过错责任原则 | 第15页 |
二、日本——采用过错推定责任 | 第15-16页 |
三、德国、俄罗斯——采用无过错责任 | 第16-17页 |
第三节 我国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 | 第17-23页 |
一、依《民法通则》所确立的交通事故归责原则 | 第17-18页 |
二、依《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所推导的归责原则及其缺陷 | 第18-20页 |
三、《道路交通安全法》所确立的归责原则及其价值 | 第20-22页 |
四、无过错责任原则在机动车交通事故中适用的独特价值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中的因果关系认定 | 第24-31页 |
第一节 因果关系概说 | 第24页 |
第二节 有关因果关系认定的主要学说及新趋势 | 第24-28页 |
一、条件说 | 第24-25页 |
二、原因说 | 第25页 |
三、相当因果关系说 | 第25-27页 |
四、因果关系发展的新趋势 | 第27-28页 |
第三节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因果关系判断体系的构建 | 第28-30页 |
一、我国目前所适用的必然因果关系说及其缺陷 | 第28-29页 |
二、因果关系判断体系的构建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过错相抵规则 | 第31-38页 |
第一节 过失相抵的概念 | 第31页 |
第二节 我国过失相抵规则的法律渊源 | 第31-34页 |
一、法律 | 第31-32页 |
二、部门规章 | 第32-33页 |
三、司法解释 | 第33页 |
四、上述法源适用上的争议 | 第33-34页 |
第三节 过失相抵规则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的应用——由一案例出发讨论 | 第34-37页 |
一、有关过失相抵原则适用的案例 | 第34-35页 |
二、有关过失相抵原则的域外法经验 | 第35-36页 |
三、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的过失相抵比率 | 第36页 |
四、违章与过错在过失相抵规则中的作用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类型化研究 | 第38-45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38-39页 |
一、现行法的缺陷 | 第38页 |
二、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类型化研究的必要 | 第38-39页 |
第二节 连环购车买卖关系中的事故责任主体 | 第39-41页 |
第三节 机动车被盗后的事故责任主体 | 第41-42页 |
第四节 租赁、借用车辆的事故责任主体 | 第42-43页 |
第五节 雇佣人与雇主的交通事故责任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