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脾两虚型郁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8-24页 |
| ·西医关于抑郁症的观点 | 第8-12页 |
| ·抑郁症的概念 | 第8-9页 |
| ·抑郁症的诊断 | 第9-11页 |
| ·诊断标准 | 第9页 |
| ·量表使用 | 第9-11页 |
| ·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 第9-10页 |
| ·自评抑郁量表(SDS) | 第10页 |
| ·Beck抑郁问卷(BDI) | 第10-11页 |
| ·抑郁症的分类 | 第11-12页 |
| ·原发性和继发性抑郁 | 第11页 |
| ·根据抑郁发作的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类 | 第11-12页 |
| ·心因性、体因性和内源性抑郁症 | 第12页 |
| ·激越性和迟钝性抑郁症 | 第12页 |
| ·中医关于抑郁症的观点 | 第12-18页 |
| ·郁病源流 | 第12-15页 |
| ·抑郁症与郁病的关系 | 第15-17页 |
| ·抑郁症中医证候诊断的研究 | 第17-18页 |
| ·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 ·半定量方法 | 第18-19页 |
| ·多元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 ·DME方法和流行病学 | 第20-21页 |
| ·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 ·心脾两虚型抑郁症的研究 | 第22-24页 |
| ·中医心脾两虚证的研究 | 第22-23页 |
| ·关于心脾两虚型郁证量表 | 第23-24页 |
| 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 ·诊断标准 | 第24页 |
|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 第24页 |
| ·心脾两虚证诊断标准 | 第24页 |
| ·测量工具 | 第24-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25-26页 |
| ·研究流程图 | 第26-27页 |
| 3 结果 | 第27-36页 |
| ·一般资料 | 第27页 |
| ·心脾两虚型郁证量表的信度 | 第27-29页 |
| ·评定者信度 | 第27-28页 |
| ·重测信度 | 第28页 |
| ·内部一致性 | 第28-29页 |
| ·分半信度 | 第29页 |
| ·心脾两虚型郁证量表的实证效度 | 第29-32页 |
| ·区分效度 | 第29-31页 |
| ·心脾两虚型郁证量表与汉密顿抑郁量表比较 | 第31-32页 |
| ·心脾两虚型郁证量表的结构效度 | 第32-36页 |
| 4讨论 | 第36-42页 |
| ·量表的信度 | 第36-37页 |
| ·量表的效度 | 第37-42页 |
| ·内容效度 | 第37页 |
| ·效标效度 | 第37页 |
| ·区分效度 | 第37-38页 |
| ·心脾两虚型郁证量表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相关性 | 第38页 |
| ·结构效度 | 第38-42页 |
| 5 结论 | 第42-43页 |
| ·总结 | 第42页 |
| ·不足之处 | 第42页 |
| ·展望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 附表 | 第47-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