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1.前言 | 第11-27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试验设计 | 第11-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番茄根结线虫病危害 | 第13-14页 |
·番茄根结线虫的种和生理小种 | 第14页 |
·番茄根结线虫种类鉴定 | 第14-15页 |
·番茄根结线虫病抗病鉴定技术与抗性评价方法 | 第15-16页 |
·番茄抗线虫育种 | 第16-17页 |
·番茄抗根结线虫Mi基因研究概况 | 第17-20页 |
·分子标记在番茄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概况 | 第20-27页 |
2.材料与方法 | 第27-36页 |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番茄材料 | 第27页 |
·病原 | 第27页 |
·设备仪器和试剂 | 第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36页 |
·接种用病原线虫的繁殖 | 第27-28页 |
·番茄根结线虫病抗性鉴定 | 第28-29页 |
·叶片总DNA的提取 | 第29页 |
·RAPD分析和电泳检测 | 第29-31页 |
·RAPD特异片段回收与克隆 | 第31-34页 |
·RAPD特异片段核苷酸序列的测定及分析 | 第34页 |
·SCAR引物设计和PCR扩增 | 第34-35页 |
·番茄抗根结线虫病种质资源的SCAR标记鉴定 | 第35-36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36-53页 |
·病原线虫的繁殖及接种方法的分析 | 第36-37页 |
·病原线虫的繁殖方法 | 第36页 |
·病原线虫接种方法 | 第36-37页 |
·遗传群体的构建和抗病性鉴定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遗传群体的构建 | 第37页 |
·抗病性鉴定结果 | 第37-38页 |
·供试材料的RAPD分析 | 第38-43页 |
·番茄基因组DNA的提取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 第38页 |
·RAPD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第38-39页 |
·随机引物筛选 | 第39-42页 |
·连锁关系分析及连锁距离测定结果 | 第42-43页 |
·RAPD标记S60/1500的克隆与鉴定结果 | 第43-47页 |
·RAPD特异片段的回收 | 第43-44页 |
·回收产物的连接转化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45-47页 |
·特异片段S60/1500的核甘酸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47-48页 |
·S60/1500的核甘酸序列测定结果 | 第47-48页 |
·S60/1500的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48页 |
·SCAR引物设计及SCAR-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48-50页 |
·SCAR引物设计结果及其评估 | 第48-50页 |
·SCAR-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50页 |
·SCAR标记的获得 | 第50-51页 |
·抗病种质资源SCAR标记检测 | 第51-53页 |
4.讨论 | 第53-63页 |
·病原线虫繁殖及接种方法 | 第53页 |
·抗病性鉴定效果 | 第53页 |
·RAPD反应条件及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53-54页 |
·RAPD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54页 |
·RAPD扩增结果的重复性及影响因素 | 第54-55页 |
·供试材料的RAPD分析结果讨论 | 第55-56页 |
·RAPD分析方法及随机引物筛选 | 第55-56页 |
·有关连锁分子标记方法的讨论 | 第56页 |
·关于特异片段的克隆及测序的讨论 | 第56-57页 |
·关于连接转化克隆 | 第56-57页 |
·有关SCAR标记的转化 | 第57-61页 |
·转化成SCAR标记的必要性 | 第57-58页 |
·SCAR标记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第58-60页 |
·关于SCAR标记检测 | 第60-61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61-63页 |
5 结论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附录 | 第71-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