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以“和”为美的思想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论 | 第9-10页 |
| 第一章 孔子以“和”为美思想的提出 | 第10-17页 |
| 一、孔子以“和”为美思想的传统资源 | 第10-15页 |
| 二、孔子以“和”为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孔子以“和”为美的哲学基础 | 第17-22页 |
| 一、中庸 | 第17-20页 |
| 二、“中庸”与“和”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孔子论人格以“和”为美 | 第22-36页 |
| 一、内涵 | 第22-27页 |
| 1、“克己复礼为仁” | 第22-24页 |
| 2、以“仁”为“乐” | 第24-27页 |
| 二、特征 | 第27-36页 |
| 1、文与质 | 第27-30页 |
| 2、情与理 | 第30-32页 |
| 3、积极济世与敬天知命 | 第32-36页 |
| 第四章 孔子论艺术以“和”为美 | 第36-49页 |
| 一、诗 | 第37-42页 |
| 1、诗的本质特征与“和” | 第38-41页 |
| 2、诗的功用与“和” | 第41-42页 |
| 二、乐 | 第42-46页 |
| 1、乐的批评标准与“和” | 第43-45页 |
| 2、乐的功能与“和” | 第45-46页 |
| 三、艺术与人格 | 第46-49页 |
| 第五章 孔子以“和”为美思想的现代意义 | 第49-53页 |
| 一、实现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和谐化 | 第49-50页 |
| 二、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化 | 第50页 |
| 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化 | 第50-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