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地图制图技术的发展 | 第9-10页 |
1.2 数字地图制图技术 | 第10-11页 |
1.3 GIS 在地图制图技术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1.4 GIS 软件介绍 | 第12页 |
1.5 课题背景与论文研究目标 | 第12-14页 |
1.5.1 课题背景 | 第12-13页 |
1.5.2 论文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13-14页 |
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及数据模型 | 第14-23页 |
2.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 第14-17页 |
2.1.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 第14-16页 |
2.1.2 1:10000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意义 | 第16-17页 |
2.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数据模型——Geodatabase | 第17-23页 |
2.2.1 地理数据模型的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2.2.2 Geodatabase 地理数据模型的优点 | 第18-19页 |
2.2.3 Geodatabase 数据结构 | 第19-23页 |
2.2.3.1 Geodatabase 要素 | 第19-21页 |
2.2.3.2 地理数据在Geodatabase 中的组织 | 第21-23页 |
3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地图表达 | 第23-34页 |
3.1 要素属性的表达 | 第23-26页 |
3.1.1 类型属性的表达 | 第23页 |
3.1.2 可量测属性的表达 | 第23-24页 |
3.1.3 分类属性的表达 | 第24页 |
3.1.4 描述性属性的表达 | 第24-26页 |
3.2 空间关系的表达 | 第26页 |
3.3 地图的符号化 | 第26-34页 |
3.3.1 地图符号 | 第26-27页 |
3.3.2 地图符号设计的主要途径 | 第27页 |
3.3.3 地理要素的符号表达 | 第27-30页 |
3.3.3.1 用点符号绘出点 | 第28-29页 |
3.3.3.2 用线符号绘出线 | 第29页 |
3.3.3.3 用面填充符号绘出区域 | 第29-30页 |
3.3.4 GIS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地图制图 | 第30-34页 |
4 ARCOBJECTS 开发技术 | 第34-40页 |
4.1 ArcObjects 简介 | 第34页 |
4.2 面向对象技术 | 第34页 |
4.3 COM 技术 | 第34-36页 |
4.3.1 COM 技术 | 第34-35页 |
4.3.2 COM 技术与 GIS 的结合 | 第35-36页 |
4.4 ArcObjects 的对象和属性 | 第36-38页 |
4.5 通过 ArcObjects 开发的方式 | 第38页 |
4.6 二次开发的一般步骤 | 第38-40页 |
5 1:10000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图表达的实现 | 第40-66页 |
5.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设计 | 第40-47页 |
5.1.1 地理要素的属性 | 第40-42页 |
5.1.1.1 属性内容 | 第40页 |
5.1.1.2 属性内容的说明 | 第40-42页 |
5.1.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数据组织及管理 | 第42页 |
5.1.3 创建Geodatabase | 第42-47页 |
5.1.3.1 图层设计 | 第43-46页 |
5.1.3.2 应用属性域 | 第46-47页 |
5.2 特殊问题处理 | 第47-49页 |
5.3 分类代码信息在 Geodatabase 中的应用 | 第49-53页 |
5.3.1 编码标准 | 第49-50页 |
5.3.2 编码标准在 Geodatabase 中的设计与实现 | 第50-53页 |
5.4 地图全符号化的实现 | 第53-64页 |
5.4.1 地图符号库 | 第53-55页 |
5.4.2 规则符号制作 | 第55页 |
5.4.3 特殊符号制作 | 第55-64页 |
5.4.3.1 特殊符号的绘制步骤 | 第56-57页 |
5.4.3.2 有向点符号的匹配 | 第57-58页 |
5.4.3.3 桥梁边线的生成 | 第58-61页 |
5.4.3.4 电力线符号匹配 | 第61-63页 |
5.4.3.5 测量控制点的分式注记处理 | 第63-64页 |
5.5 实验结果 | 第64-6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67页 |
6.2 应用前景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