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文缩略表 | 第1-10页 |
二.中文摘要 | 第10-13页 |
三.英文摘要 | 第13-16页 |
四.前言 | 第16-32页 |
试验一 新城疫病毒野毒株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32-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7页 |
·材料 | 第32-33页 |
·病料 | 第32页 |
·生物制品及来源 | 第32页 |
·实验鸡 | 第32页 |
·缓冲液 | 第32页 |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 第32-33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3页 |
·方法 | 第33-37页 |
·病料采取及处理 | 第33-34页 |
·细菌的分离 | 第34页 |
·病毒的分离 | 第34页 |
·鸡胚接种 | 第34页 |
·细胞培养 | 第34页 |
·分离株生物学特性的鉴定 | 第34-35页 |
·HA及HI实验 | 第34页 |
·病毒组织培养半数感染量(TCID50)的滴定 | 第34-35页 |
·空斑试验 | 第35页 |
·分离株毒力的测定 | 第35-36页 |
·最小致死量致死鸡胚的平均时间(MDT)的测定 | 第35页 |
·1 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测定 | 第35-36页 |
·6 周龄小鸡翅静脉接种指数(IVPI)测定 | 第36页 |
·RT-PCR 鉴定 | 第36-37页 |
·引物设计 | 第36页 |
·病毒的大量培养与纯化 | 第36页 |
·病毒RNA的提取 | 第36-37页 |
·RT-PCR 反应 | 第37页 |
·PCR 反应 | 第37页 |
·动物回归试验 | 第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病毒的分离 | 第37页 |
·细胞培养 | 第37-38页 |
·分离株生物学活性的鉴定 | 第38页 |
·HA 及HI 测定 | 第38页 |
·TCID50 的测定 | 第38页 |
·空斑实验 | 第38页 |
·分离株毒力的测定 | 第38-40页 |
·LY-CX 株MDT 测定 | 第38页 |
·LY-CX 株ICPI 的测定 | 第38-39页 |
·LY-CX 株IVPI 的测定 | 第39-40页 |
·RT-PCR | 第40页 |
·动物回归试验 | 第40-41页 |
3 讨论 | 第41-43页 |
试验二不同来源新城疫病毒间的抗原同源性比较 | 第43-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材料 | 第43-44页 |
·种毒 | 第43页 |
·试验动物 | 第43页 |
·新城疫油乳苗 | 第43-44页 |
·抗不同毒株NDV 的免疫血清 | 第44页 |
·方法 | 第44-45页 |
·抗体HI 试验测定 | 第44页 |
·病毒中和试验 | 第44-45页 |
·种毒TCID_(50) 的测定 | 第44页 |
·血清灭能 | 第44-45页 |
·感作 | 第45页 |
·对照 | 第45页 |
·接种 | 第45页 |
·观察和结果判定 | 第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毒株的TCID_(50) | 第45-46页 |
·不同毒株及其抗血清间HI 交叉反应中的同源性比较 | 第46-47页 |
·不同毒株及其抗血清间病毒中和反应中的同源性比较 | 第47-49页 |
3 讨论 | 第49-51页 |
试验三 NDV LY-CX 株油乳苗免疫保护试验研究 | 第51-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材料 | 第51页 |
·试验用NDV病毒 | 第51页 |
·试验用疫苗 | 第51页 |
·试验用鸡 | 第51页 |
·其他试验用品 | 第51页 |
·方法 | 第51-53页 |
·试验用鸡分组.免疫及攻毒 | 第51-52页 |
·定期采血 | 第52页 |
·血清NDV的HI抗体测定 | 第52页 |
·数据处理 | 第52页 |
·临床观察和死淘记录 | 第52-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城疫病毒免疫血清HI 结果(㏒2) | 第53-54页 |
·LY-CX NDV 油乳苗免疫保护实验 | 第54页 |
·试验鸡群的临床观察和死淘记录 | 第54-55页 |
3 讨论 | 第55-57页 |
六.结论 | 第57-58页 |
七.参考文献 | 第58-70页 |
八.附图 | 第70-73页 |
九.致谢 | 第73-74页 |
九.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