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5-22页 |
1.2.1 植物表型对光强变化的响应研究 | 第15-18页 |
1.2.2 植物生理生化指标对光强变化的响应研究 | 第18-20页 |
1.2.3 植物高光效育种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光照强度对欧美杨无性系苗期生长及叶片形态的影响 | 第24-4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6-44页 |
2.2.1 光照强度对欧美杨无性系苗高增长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2 光照强度对欧美杨无性系米径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3 光照强度对欧美杨无性系叶片数的影响 | 第28-29页 |
2.2.4 光照强度对欧美杨无性系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2.2.5 光照强度对欧美杨无性系叶片形态的影响 | 第30-34页 |
2.2.6 光照强度对欧美杨无性系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 第34-37页 |
2.2.7 光照强度对欧美杨无性系叶片气孔性状的影响 | 第37-40页 |
2.2.8 光照强度对欧美杨无性系叶片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40-44页 |
2.3 小结 | 第44-47页 |
第三章 光照强度对欧美杨无性系苗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47-5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47-48页 |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5页 |
3.2.1 欧美杨无性系瞬时光合参数的变化 | 第48-52页 |
3.2.2 欧美杨无性系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 第52-55页 |
3.3 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光照强度对欧美杨无性系苗期生理生化指标影响 | 第57-6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57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57-58页 |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6页 |
4.2.1 光照强度对欧美杨无性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4.2.2 光照强度对欧美杨无性系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59页 |
4.2.3 光照强度对欧美杨无性系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的影响 | 第59-62页 |
4.2.4 光照强度对欧美杨无性系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4.2.5 光强对欧美杨无性系丙二醛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63-66页 |
4.3 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不同光照强度下欧美杨无性系各指标综合分析 | 第68-74页 |
5.1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68-69页 |
5.2 相关性分析 | 第69-70页 |
5.3 主成分分析 | 第70-71页 |
5.4 主成分综合分析 | 第71-73页 |
5.5 无性系的综合评价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4-79页 |
6.1 结论 | 第74-76页 |
6.2 讨论 | 第76-78页 |
6.3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8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