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arct | 第3-4页 |
| 目录 | 第4-6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6-11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6-7页 |
| ·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 第7-10页 |
| ·项目依托 | 第1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11-25页 |
| ·天然放射性系列 | 第11-13页 |
| ·铀系 | 第11页 |
| ·钍系 | 第11-12页 |
| ·锕系 | 第12页 |
| ·三个天然放射性综述 | 第12-13页 |
| ·α射线谱 | 第13页 |
| ·放射性衰变的基本规律 | 第13-18页 |
| ·基本规律 | 第13-14页 |
| ·两种和多种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规律 | 第14-18页 |
| ·两个放射性核素相继衰变的规律 | 第14-17页 |
| ·三个和多个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规律 | 第17-18页 |
| ·误差传递理论 | 第18-20页 |
| ·误差传递的基本公式 | 第18-19页 |
| ·偶然误差的传递和合成 | 第19-20页 |
| ·KZ-D02D环境测氡仪 | 第20-21页 |
| ·工作原理 | 第20页 |
| ·峰值检测 | 第20页 |
| ·探测器 | 第20-21页 |
| ·信号的形成 | 第21页 |
| ·KZ-D02D的主要技术指标 | 第21-24页 |
| ·能量分辨率测定 | 第21页 |
| ·能量刻度系数 | 第21-22页 |
| ·系统稳定性测定 | 第22-23页 |
| ·系统精确度(重复性测量) | 第23页 |
| ·系度测量准确度 | 第23-24页 |
| ·小结 | 第24-25页 |
| 第3章 有关方法技术研究 | 第25-36页 |
| ·氡及子体引入α能谱仪的有关实验 | 第25-26页 |
| ·问题的理论分析 | 第26-27页 |
| ·解决方案 | 第27-28页 |
| ·程序改进 | 第28-31页 |
| ·实验结果 | 第31-36页 |
| ·寻找低浓度场 | 第31-32页 |
| ·检验性测量 | 第32-36页 |
| 第4章 氡气测量在校园环境检测中的应用 | 第36-45页 |
| ·氡气测量在环境检测中的重要性 | 第36页 |
| ·环境测量 | 第36-43页 |
| ·小结 | 第43-45页 |
| 第5章 氡气测量在插秧沟放射性环境地质评价中的应用 | 第45-55页 |
| ·任务来源 | 第45页 |
| ·环境问题和任务 | 第45页 |
| ·工作内容 | 第45页 |
| ·区域环境地质概况 | 第45-47页 |
| ·自然地理 | 第45-46页 |
| ·地质构造 | 第46页 |
| ·断层 | 第46-47页 |
| ·水文地质 | 第47-48页 |
| ·岩溶裂隙水 | 第47页 |
| ·基岩风化裂隙水 | 第47页 |
| ·松散沉积物孔隙水 | 第47-48页 |
| ·选址调查,勘查及水文地质实验 | 第48-51页 |
| ·选址调查 | 第48页 |
| ·场址缓冲区洪积层(Q~(_4~(p1))的水文地质参数 | 第48-49页 |
| ·场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49页 |
| ·场区稳定性评述 | 第49-50页 |
| ·场区放射性地质特征 | 第50-51页 |
| ·氡气测量在高川的应用 | 第51-53页 |
| ·氡气测量结果与其它测量结果的比较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