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嗅觉研究重要性 | 第7-9页 |
§1.2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目标 | 第9-10页 |
§1.2.1 课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2 课题研究目标 | 第10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1.4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嗅觉神经系统概述 | 第12-25页 |
§2.1 嗅觉系统的生理结构 | 第12-16页 |
§2.1.1 嗅上皮 | 第12-13页 |
§2.1.2 嗅球层 | 第13-15页 |
§2.1.3 嗅皮层 | 第15-16页 |
§2.2 嗅觉传导通路 | 第16-17页 |
§2.3 嗅觉系统研究方法 | 第17-22页 |
§2.3.1 嗅性诱发电位 | 第17-18页 |
§2.3.2 脑功能成像技术 | 第18-19页 |
§2.3.3 嗅觉神经芯片 | 第19-21页 |
§2.3.4 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2.4 嗅觉在脑机接口(BCI)中的应用 | 第22页 |
§2.5 本章参考文献 | 第22-25页 |
第三章 非解剖模型和 K系列模型 | 第25-34页 |
§3.1 介绍 | 第25页 |
§3.2 嗅觉系统的非解剖数理统计模型 | 第25-26页 |
§3.3 K系列模型 | 第26-32页 |
§3.3.1 KIII模型的结构 | 第28-30页 |
§3.3.2 KIII模型的仿真分析 | 第30-31页 |
§3.3.3 K系列模型的应用 | 第31-32页 |
§3.4 本章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嗅觉神经网络动力学模型 | 第34-49页 |
§4.1 嗅觉神经系统空间编码 | 第34-36页 |
§4.2 嗅觉神经系统时间编码 | 第36-43页 |
§4.2.1 嗅觉神经系统的同步振荡 | 第36-38页 |
§4.2.2 嗅觉系统同步振荡仿真建模 | 第38-41页 |
§4.2.3 嗅觉神经系统的间隙连接及其仿真建模 | 第41-43页 |
§4.3 嗅觉神经系统解码机理 | 第43-46页 |
§4.3.1 蝗虫脑区解码机理 | 第43-44页 |
§4.3.2 嗅皮层反馈模型 | 第44-46页 |
§4.4 本章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第五章 神经递质在嗅觉编码中作用的仿真研究 | 第49-66页 |
§5.1 神经细胞电生理简介 | 第49-51页 |
§5.1.1 静息电位 | 第49-50页 |
§5.1.2 动作电位 | 第50-51页 |
§5.2 神经递质与受体 | 第51-55页 |
§5.2.1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 第51-53页 |
§5.2.2 受体(receptor) | 第53-55页 |
§5.3 网络模型 | 第55页 |
§5.4 各离子电流数学模型 | 第55-59页 |
§5.4.1 漏电流 | 第56页 |
§5.4.2 固有电流 | 第56-58页 |
§5.4.3 突触电流 | 第58-59页 |
§5.5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9-63页 |
§5.6 小结 | 第63-64页 |
§5.7 本章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9页 |
§6.1 课题总结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71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