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性声明 | 第1-3页 |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论文图表索引 | 第9-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3页 |
1 引言 | 第13-27页 |
1.1 植物耐盐性研究 | 第14-17页 |
1.1.1 盐分对植物的影响 | 第14页 |
1.1.2 植物耐盐机理 | 第14-17页 |
1.1.2.1 植物信号转导 | 第14-15页 |
1.1.2.2 降低离子的吸收 | 第15页 |
1.1.2.3 离子的外排及区隔化 | 第15-16页 |
1.1.2.4 小分子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 | 第16页 |
1.1.2.5 脱落酸 | 第16页 |
1.1.2.6 渗透蛋白 | 第16-17页 |
1.2 质膜H~+-ATPase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1 分子结构 | 第17页 |
1.2.2 在盐胁迫下的反应 | 第17-18页 |
1.3 Na~+/H~+逆向转运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1 Na~+/H~+逆向转运蛋白的功能特征 | 第18-19页 |
1.3.2 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的遗传转化研究 | 第19-20页 |
1.4 14-3-3蛋白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4.1 14-3-3蛋白的结构功能 | 第20页 |
1.4.2 14-3-3蛋白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5 植物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1.5.1 植物基因工程的创立和发展 | 第21-22页 |
1.5.2 植物遗传转化的现状 | 第22-25页 |
1.5.2.1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23-25页 |
1.5.2.2 DNA直接转化法 | 第25页 |
1.6 热点与展望 | 第25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5-27页 |
2 胡杨14-3-3蛋白基因片段的克隆 | 第27-3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3页 |
2.1.1 材料 | 第27页 |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27-28页 |
2.1.2.1 试剂 | 第27页 |
2.1.2.2 仪器 | 第27-28页 |
2.1.3 方法 | 第28-33页 |
2.1.3.1 胡杨叶片总DNA的提取(CTAB法) | 第28-29页 |
2.1.3.2 14-3-3蛋白基因同源保守序列的查找 | 第29-30页 |
2.1.3.3 引物设计 | 第30-31页 |
2.1.3.4 PCR反应扩增胡杨14-3-3蛋白基因 | 第31页 |
2.1.3.5 凝胶回收目的片段 | 第31-32页 |
2.1.3.6 目的片段与T-vector连接 | 第32页 |
2.1.3.7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32-33页 |
2.2 结果 | 第33-35页 |
2.2.1 胡杨总DNA提取与目的片段的获得 | 第33-34页 |
2.2.2 菌落PCR检测 | 第34页 |
2.2.3 基因序列检测 | 第34-35页 |
2.3 讨论 | 第35-36页 |
3 胡杨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PeNHA)小球藻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6-4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1页 |
3.1.1 材料 | 第36-37页 |
3.1.1.1 基因、菌种 | 第36页 |
3.1.1.2 质粒载体 | 第36-37页 |
3.1.2 试剂和仪器 | 第37页 |
3.1.2.1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3.1.2.2 主要仪器 | 第37页 |
3.1.3 方法 | 第37-41页 |
3.1.3.1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7-41页 |
3.1.3.2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41页 |
3.2 结果 | 第41-42页 |
3.2.1 质粒与目的片段(PeNHA)的获得 | 第41页 |
3.2.2 菌落PCR检测 | 第41-42页 |
3.3 讨论 | 第42-43页 |
4 胡杨质膜H~+-ATPase基因的初步筛选 | 第43-5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3-51页 |
4.1.1 材料 | 第43页 |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3-44页 |
4.1.2.1 主要试剂: | 第43页 |
4.1.2.2 主要仪器 | 第43-44页 |
4.1.3 方法 | 第44-51页 |
4.1.2.1 噬菌体的体外包装 | 第44页 |
4.1.2.2 文库质量检测 | 第44-46页 |
4.1.2.3 文库扩增 | 第46页 |
4.1.2.4 噬菌斑的原位杂交 | 第46-49页 |
4.1.2.5 阳性噬菌班的挑取 | 第49页 |
4.1.2.6 文库的二筛和三筛 | 第49页 |
4.1.2.7 重组体的鉴定及分析 | 第49-50页 |
4.1.2.8 pExCell的插入片断分析 | 第50-51页 |
4.2 结果 | 第51-52页 |
4.2.1 文库质量检测 | 第51页 |
4.2.2 噬菌斑的原位杂交 | 第51页 |
4.2.3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51-52页 |
4.3 讨论 | 第52-53页 |
5 胡杨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PeNHA)转化群众杨 | 第53-7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3-64页 |
5.1.1 材料 | 第53-55页 |
5.1.1.1 菌种及质粒 | 第53-54页 |
5.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4-55页 |
5.1.1.3 植物材料 | 第55页 |
5.1.1.4 培养基及条件 | 第55页 |
5.1.2 方法 | 第55-64页 |
5.1.2.1 MS培养基贮液配制 | 第55-56页 |
5.1.2.2 群众杨直接分化再生系统建立 | 第56-57页 |
5.1.2.3 群众杨遗传转化试验 | 第57-60页 |
5.1.2.4 转基因植物的分子鉴定 | 第60-64页 |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4-70页 |
5.2.1 群众杨直接分化再生系统的建立 | 第64-66页 |
5.2.1.1 最佳灭菌方式的选择 | 第64页 |
5.2.1.2 最佳茎分化培养基 | 第64页 |
5.2.1.3 最佳叶分化培养基 | 第64-65页 |
5.2.1.4 最佳生根培养基筛选 | 第65页 |
5.2.1.5 移栽 | 第65-66页 |
5.2.2 群众杨遗传转化试验 | 第66-69页 |
5.2.2.1 转化外植体的选择 | 第66页 |
5.2.2.2 群众杨抗生素筛选最佳浓度的选择 | 第66-67页 |
5.2.2.3 农杆菌浸染群众杨的最适时间选择 | 第67-68页 |
5.2.2.4 转化叶片、叶柄及茎段的分化能力对比 | 第68页 |
5.2.2.5 生长选择培养 | 第68页 |
5.2.2.6 转化生根试验 | 第68-69页 |
5.2.3 转基因群众杨的分子鉴定 | 第69-70页 |
5.2.3.1 群众杨总DNA提取(CTAB法) | 第69页 |
5.2.3.2 转基因群众杨的PCR检测 | 第69-70页 |
5.2.3.3 PCR-Southern杂交 | 第70页 |
5.3 讨论 | 第70-73页 |
5.3.1 直接分化再生系统 | 第70-71页 |
5.3.2 光源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 第71页 |
5.3.3 抗生素的无菌处理 | 第71页 |
5.3.4 研究中发现的影响群众杨转化的因素 | 第71-73页 |
5.3.4.1 季节性差异 | 第71页 |
5.3.4.2 转化受体材料的发育程度 | 第71-72页 |
5.3.4.3 乙酰丁香酮(AS)的使用 | 第72-73页 |
6 结论 | 第73-76页 |
6.1 胡杨14-3-3蛋白基因片段的克隆 | 第73页 |
6.2 胡杨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PeNHA)小球藻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3页 |
6.3 胡杨质膜H~+-ATPase基因的筛选与克隆 | 第73页 |
6.4 群众杨直接分化再生系统建立 | 第73-74页 |
6.5 农杆菌介导的群众杨遗传转化及再生植株的检测 | 第74页 |
6.6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74-75页 |
6.7 下一步研究工作设想与建议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个人简介 | 第81-82页 |
导师简介 | 第82-83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