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3页 |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古今医家对四逆汤治疗作用认识的概况 | 第5-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0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理论探讨 | 第11-20页 |
| 1 古今医家对四逆汤治疗作用之不同认识 | 第11-12页 |
| 1.1 古代医家——四逆汤温阳散寒以治少阴阳虚厥逆或温经救阳以回阳气 | 第11-12页 |
| 1.2 当代医家——四逆汤“回阳救逆”以救少阴阳亡欲绝 | 第12页 |
| 2 “温阳散寒”与“回阳救逆”之考辨 | 第12-13页 |
| 2.1 “温阳散寒”之考辨 | 第12页 |
| 2.2 “回阳救逆”之考辨 | 第12-13页 |
| 2.3 温阳散寒”与“回阳救逆”之异 | 第13页 |
| 3 四逆汤在《伤寒论》中之运用 | 第13-16页 |
| 3.1 误治伤阳,先补少阴阳气 | 第13-14页 |
| 3.2 表里同病,表热里寒,先补少阴阳气 | 第14-15页 |
| 3.3 太阴阳虚寒盛,预补少阴阳气 | 第15页 |
| 3.4 少阴阳虚初起,先补少阴阳气 | 第15-16页 |
| 3.5 厥阴阳退阴进,当补少阴阳气 | 第16页 |
| 4 少阴阳虚证之一般发展规律 | 第16-19页 |
| 4.1 阳虚初起或阳虚阴盛,当温阳散寒 | 第17页 |
| 4.2 阳亡欲脱,但回阳救脱 | 第17-19页 |
| 4.3 阳亡而绝,死 | 第19页 |
| 5 小结 | 第19-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22页 |
| 附录:四逆汤医案六则 | 第22-24页 |
| 致谢 | 第24-25页 |
| 个人简历 | 第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