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2页 |
·堆肥化过程中的微生物学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堆肥化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其动态 | 第11-12页 |
·影响堆肥中微生物活动的因素 | 第12-14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在堆肥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18页 |
·堆肥中纤维素和木质素生物降解的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结构特征及其生物可降解性 | 第18-19页 |
·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的微生物选育及应用 | 第19-22页 |
·堆肥中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研究现状 | 第22-32页 |
·堆肥中几种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及机理 | 第22-28页 |
·堆肥中有机污染物降解菌的选育及应用 | 第28-32页 |
第二章 研究意义与技术路线 | 第32-35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2-33页 |
·研究内容 | 第33页 |
·高效复合菌系的驯化构建 | 第33页 |
·CMS复合菌系的诸特性研究 | 第33页 |
·堆肥化过程中CMS复合菌系的应用效果 | 第33页 |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纤维素-林丹高效降解复合菌系的构建及稳定性研究 | 第35-45页 |
·前言 | 第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供试堆肥样品 | 第35页 |
·培养条件 | 第35页 |
·复合菌系的驯化构建方法 | 第35-36页 |
·复合菌系在不同初始pH条件下的pH变化特性 | 第36页 |
·复合菌系在不同培养时间的生长量及菌种组成变化 | 第36页 |
·复合菌系的稳定性研究 | 第36-37页 |
·测定方法 | 第37-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复合菌系的筛选与驯化 | 第38-39页 |
·复合菌系CMS在不同初始pH条件下的pH变化特性 | 第39-40页 |
·复合菌系CMS在不同培养时间的生长曲线 | 第40页 |
·复合菌系CMS菌种组成动态的DGGE图谱分析 | 第40-41页 |
·复合菌系CMS的稳定性研究 | 第41-43页 |
·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复合菌系的菌种组成多样性 | 第45-53页 |
·前言 | 第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菌种来源 | 第45页 |
·菌种保存与活化 | 第45页 |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45页 |
·CMS复合系中单菌种的分离与菌体观察 | 第45页 |
·对CMS复合系分离菌株的DGGE鉴别及根据16S rDNA碱基序列的分类鉴定 | 第45-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2页 |
·可培养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与颜色 | 第46-48页 |
·初选结果分析 | 第48页 |
·组成复合系各单菌株的特性 | 第48-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培养条件对复合菌系分解特性的影响 | 第53-64页 |
·前言 | 第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菌种来源 | 第53页 |
·培养条件 | 第53页 |
·底物碳源的种类和浓度(WN)对复合菌系分解活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培养基氮源的种类和浓度(W/V)对复合菌系分解活性的影响 | 第54页 |
·培养温度对复合菌系分解活性的影响 | 第54页 |
·培养液的pH对于复合菌系分解活性的影响 | 第54页 |
·培养液的溶氧量对复合菌系分解活性的影响 | 第54页 |
·不同培养方式对复合菌系降解特性的影响 | 第54页 |
·测定方法 | 第5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4-62页 |
·底物碳源的种类和浓度(W/V)对复合菌系分解活性的影响 | 第54-56页 |
·培养基氮源的种类和浓度(W/V)对复合菌系分解活性的影响 | 第56-58页 |
·不同培养温度对复合菌系分解活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不同pH值对复合菌系分解活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不同溶氧量对复合菌系分解活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不同培养方式对复合菌系分解活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4页 |
第六章 复合菌系对水稻秸秆的分解特性 | 第64-73页 |
·前言 | 第6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培养条件 | 第64页 |
·复合菌系对稻秸的分解特性 | 第64页 |
·复合菌系对稻秸分解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分析 | 第64-65页 |
·对稻秸分解过程中复合菌系组成的动态变化 | 第6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5-71页 |
·发酵液的pH值变化 | 第65-66页 |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 第66页 |
·稻秸的重量变化 | 第66-67页 |
·稻秸内纤维素类物质的变化 | 第67-68页 |
·稻秸内糖类物质的变化 | 第68-69页 |
·代谢产物的分析 | 第69-70页 |
·对稻秸分解过程中复合菌系组成的DGGE图谱分析 | 第70-71页 |
·小结 | 第71-73页 |
第七章 堆肥模拟试验中复合菌系对物质转化的影响 | 第73-85页 |
·前言 | 第7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3-75页 |
·试验材料 | 第73页 |
·堆制方法 | 第73-74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74页 |
·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 | 第74-7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5-83页 |
·水分和pH的变化 | 第75-76页 |
·GI和EC的变化 | 第76-77页 |
·TOC和TN的变化 | 第77-78页 |
·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变化 | 第78-79页 |
·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变化 | 第79-80页 |
·林丹含量的变化 | 第80-81页 |
·微生物区系的变化 | 第81-83页 |
·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八章 野外堆肥中复合菌系对木质纤维素和林丹的降解效果 | 第85-99页 |
·前言 | 第8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5-86页 |
·微生物复合菌系接种剂的制备 | 第85页 |
·堆制材料 | 第85页 |
·堆制、发酵管理及采样 | 第85-86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8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6-99页 |
·温度的变化 | 第86-87页 |
·水分的变化 | 第87-88页 |
·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变化 | 第88-89页 |
·林丹的降解情况 | 第89-90页 |
·有机碳的变化 | 第90页 |
·可溶性糖类及淀粉的变化 | 第90-91页 |
·全氮的变化 | 第91-92页 |
·腐熟度各指标的评价 | 第92-99页 |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 第99-104页 |
·结论和讨论 | 第99-102页 |
·结论 | 第99-100页 |
·讨论 | 第100-102页 |
·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个人简历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