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31页 |
1 菌根 | 第9-13页 |
1.1 菌根真菌的种类和特点 | 第9页 |
1.2 外生菌根 | 第9-11页 |
1.3 内生菌根 | 第11-13页 |
2 酶 | 第13-18页 |
2.1 酶的结构 | 第13页 |
2.2 酶的性质 | 第13-14页 |
2.3 酶的催化专一性 | 第14页 |
2.4 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 | 第14-15页 |
2.5 影响酶催化反应的因素 | 第15-17页 |
2.6 酶的命名和分类 | 第17-18页 |
3 土壤酶 | 第18-29页 |
3.1 土壤酶的来源 | 第18-19页 |
3.2 土壤酶的种类 | 第19-21页 |
3.3 主要土壤酶类的酶促反应 | 第21-23页 |
3.4 土壤酶的存在状态 | 第23-24页 |
3.5 土壤酶的抑制和激活 | 第24页 |
3.6 土壤酶的稳定性 | 第24-25页 |
3.7 土壤组分的酶活性 | 第25页 |
3.8 土壤酶活性的表示方法 | 第25页 |
3.9 土壤酶的分布状况 | 第25-26页 |
3.10 土壤酶在 C、N、P循环中的作用 | 第26-27页 |
3.11 土壤状况与土壤酶活性 | 第27-29页 |
4 土壤酶活性、菌根真菌与土壤肥力 | 第29-31页 |
4.1 土壤酶与土壤肥力 | 第29-30页 |
4.2 菌根真菌和土壤酶活性 | 第30-31页 |
第2章 引言 | 第31-33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1.1 供试菌种 | 第33页 |
1.2 菌种培养基 | 第33页 |
1.3 供试树种 | 第33页 |
2 试验地点 | 第33页 |
3 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3.1 菌剂生产 | 第33页 |
3.2 供试土壤及土壤前处理 | 第33-34页 |
3.3 种子处理 | 第34页 |
3.4 接种方法 | 第34页 |
4 试验设计 | 第34页 |
5 试验区管理 | 第34页 |
6 取样及统计分析 | 第34页 |
7 测定方法 | 第34-36页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1 接种菌根真菌对马尾松幼苗的株高、地径、干重的影响 | 第36-37页 |
2 接种菌根真菌对马尾松幼苗N、P、K的影响 | 第37-39页 |
2.1 N、P、K含量 | 第37-38页 |
2.2 N、P、K积累量 | 第38-39页 |
3 土壤酶活性变化 | 第39-42页 |
3.1 磷酸酶 | 第40页 |
3.2 蔗糖酶 | 第40页 |
3.3 脲酶 | 第40-41页 |
3.4 脱氢酶 | 第41页 |
3.5 过氧化氢酶 | 第41-42页 |
第5章 讨论和结论 | 第42-45页 |
1 外生菌根真菌对马尾松生长的影响 | 第42页 |
2 外生菌根真菌对马尾松N、P、K的影响 | 第42-43页 |
2.1 N的含量 | 第42页 |
2.2 P的含量 | 第42页 |
2.3 K的含量 | 第42页 |
2.4 N、P、K积累量 | 第42-43页 |
3 外生菌根真菌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43-45页 |
3.1 磷酸酶 | 第43页 |
3.2 蔗糖酶 | 第43页 |
3.3 脲酶 | 第43-44页 |
3.4 脱氢酶 | 第44页 |
3.5 过氧化氢酶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