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规划立法问题研究
引言 | 第1-11页 |
一、城市规划及其立法概述 | 第11-19页 |
(一) 城市规划及其相关概念 | 第11-16页 |
1. 城市规划的含义 | 第11-12页 |
2. 城市规划的分类 | 第12-15页 |
3. 城市规划的法律特征 | 第15-16页 |
(二) 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与发展 | 第16-18页 |
(三) 城市规划法的起源与基本矛盾 | 第18-19页 |
二、我国城市规划法的理论基础 | 第19-28页 |
(一) 我国行政法学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 第19-20页 |
1. 管理理论 | 第19页 |
2. 控权理论 | 第19页 |
3. 平衡理论 | 第19-20页 |
(二) 城市规划法应选择平衡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1. 管理论或控权论不能作为城市规划法的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 平衡论作为城市规划法的理论基础的原因 | 第21-24页 |
(三) 城市规划法的平衡机制 | 第24-28页 |
1. 权力与权利的总体平衡 | 第24-26页 |
2. 权力与权利的结构平衡 | 第26-28页 |
三、我国城市规划立法现状与问题 | 第28-36页 |
(一) 我国城市规划立法的产生与发展 | 第28-30页 |
1. 第一阶段(1977——1989) | 第28-29页 |
2. 第二阶段(1990——) | 第29-30页 |
(二) 我国城市规划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6页 |
1. 立法指导思想上的失衡 | 第30-31页 |
2. 规划制定制度的失衡 | 第31-33页 |
3. 规划实施与监管制度的失衡 | 第33-35页 |
4. 权利救济与权力监督制度的失衡 | 第35-36页 |
四、我国城市规划法立法框架的平衡建构 | 第36-53页 |
(一) 立法指导思想 | 第36页 |
(二) 立法基本原则 | 第36-37页 |
1. 权力平衡原则 | 第36-37页 |
2. 程序正当和公众参与原则 | 第37页 |
3. 信赖保护原则 | 第37页 |
4. 规划公开原则 | 第37页 |
(三) 基本制度设计 | 第37-53页 |
1. 规划制定制度 | 第37-46页 |
2. 规划实施与监管制度 | 第46-51页 |
3. 权利救济与权力监督制度 | 第51-5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