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用超声速进气道/补燃室流场及其一体化数值模拟研究
| 表目录 | 第1-8页 |
| 图目录 | 第8-10页 |
| 摘要 | 第10-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 ·引言 | 第13-16页 |
| ·冲压发动机及其超声速进气道 | 第13-14页 |
| ·冲压发动机的分类 | 第14页 |
| ·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弹用固冲发动机超声速进气道 | 第16-19页 |
| ·进气道的主要性能参数 | 第16-17页 |
| ·超声速进气道的分类 | 第17-18页 |
| ·弹用超声速进气道设计的关键技术 | 第18-19页 |
| ·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补燃室工作特性 | 第19-20页 |
| ·本领域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 ·超声速进气道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内流场一体化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超声速进气道二维优化设计与性能分析 | 第24-47页 |
| ·引言 | 第24-26页 |
| ·进气道二维数值仿真模型 | 第26-30页 |
| ·湍流模型与控制方程 | 第26-28页 |
| ·数值模拟方法 | 第28-29页 |
| ·计算网格、边界条件及流场初始化 | 第29-30页 |
| ·超声速进气道内型面优化设计 | 第30-35页 |
| ·一维波系配置 | 第31-32页 |
| ·初始段型面设计与优化 | 第32-34页 |
| ·亚声速扩压段优化设计 | 第34-35页 |
| ·总压损失分析 | 第35页 |
| ·性能分析 | 第35-41页 |
| ·进气道二维流场节流特性研究 | 第35-36页 |
| ·飞行高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 ·飞行马赫数的影响 | 第37-38页 |
| ·性能预估 | 第38-41页 |
| ·小结 | 第41-47页 |
| 第三章 超声速进气道三维数值仿真 | 第47-66页 |
| ·引言 | 第47页 |
| ·外弹体流场数值模拟 | 第47-52页 |
| ·计算区域及网格划分 | 第47-49页 |
| ·弹头及来流马赫数对弹身流场的影响 | 第49-50页 |
| ·攻角对弹身流场的影响 | 第50-51页 |
| ·进气道在弹体的布局的选择 | 第51-52页 |
| ·超声速进气道三维流场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 ·计算边界条件和网格划分 | 第52页 |
| ·设计状态下的进气道流场特征 | 第52-54页 |
| ·超声速进气道三维流场性能分析 | 第54-56页 |
| ·超声速进气道三维流场节流特性研究 | 第54页 |
| ·飞行马赫数和飞行高度的影响 | 第54-56页 |
| ·攻角及侧滑角特性 | 第56页 |
| ·小结 | 第56-66页 |
| 第四章 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补燃室流场数值模拟 | 第66-79页 |
| ·数值仿真模型 | 第66-69页 |
| ·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补燃室流场简化假设 | 第66-67页 |
| ·湍流流动及燃烧模型 | 第67-68页 |
| ·控制方程 | 第68-69页 |
| ·计算边界及网格划分 | 第69-71页 |
| ·设计工况下补燃室流场特征 | 第71-73页 |
| ·补燃室内流场性能分析 | 第73-74页 |
| ·补燃室两进气口流量比对燃烧效率的影响 | 第74页 |
| ·小结 | 第74-79页 |
| 第五章 进气道/补燃室一体化流场数值模拟 | 第79-90页 |
| ·计算模型及网格 | 第79-80页 |
| ·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性能参数 | 第80-81页 |
| ·一体化流场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81-83页 |
| ·飞行状态对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第83-86页 |
| ·飞行马赫数的影响 | 第83-85页 |
| ·飞行高度的影响 | 第85-86页 |
| ·飞行攻角的影响 | 第86页 |
| ·小结 | 第86-90页 |
| 结论 | 第90-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