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能战斗部侵彻混凝土目标分析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9页 |
| ·引言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经验法 | 第13-15页 |
| ·数值计算法 | 第15-16页 |
| ·理论分析法 | 第16-17页 |
| ·研究的困难和发展方向 | 第17-18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混凝土材料特性及其数学描述 | 第19-30页 |
| ·混凝土材料的结构特点和物理特性 | 第19-20页 |
| ·混凝土静力学特性 | 第20-22页 |
| ·抗压强度 | 第20页 |
| ·应力应变 | 第20-21页 |
| ·弹性模量 | 第21页 |
| ·抗拉强度和泊松比 | 第21-22页 |
| ·混凝土动力学特性 | 第22-23页 |
| ·动态抗压强度 | 第22-23页 |
| ·动态抗拉强度 | 第23页 |
|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 第23-27页 |
| ·线弹性模型 | 第24页 |
| ·非线弹性模型 | 第24页 |
| ·塑性力学模型 | 第24-25页 |
| ·内蕴时间模型 | 第25-26页 |
| ·损伤力学模型 | 第26-27页 |
| ·各种本构模型的比较分析 | 第27页 |
| ·混凝土状态方程 | 第27-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聚能装药理论与计算模型 | 第30-51页 |
| ·聚能装药分类 | 第30-31页 |
| ·定常理想不可压缩流体力学理论 | 第31-34页 |
| ·准定常不可压流体力学理论 | 第34-35页 |
| ·粘-塑性射流形成理论 | 第35-36页 |
| ·射流形成的判定条件 | 第36-37页 |
| ·炸药-金属相互作用模型 | 第37-38页 |
| ·射流的计算模型 | 第38-43页 |
| ·一般轴对称结构几何参数计算 | 第38-40页 |
| ·射流微元的初始参数的计算 | 第40-42页 |
| ·射流自由运动中参数的计算 | 第42-43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3-49页 |
| ·压合速度 | 第43-46页 |
| ·变形角 | 第46页 |
| ·压合角 | 第46-47页 |
| ·射流和杵体的速度、半径 | 第47-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四章 射流侵彻混凝土的理论模型 | 第51-76页 |
| ·侵彻现象 | 第51-52页 |
| ·修正的流体动力学模型计算侵彻深度 | 第52-54页 |
| ·准静态空腔膨胀法计算靶体强度阻力Rt | 第54-63页 |
| ·空腔膨胀理论 | 第54-55页 |
| ·半无限靶体的弹-塑性响应 | 第55-58页 |
| ·半无限靶体的弹性-裂纹-塑性响应 | 第58-60页 |
| ·半无限靶体的脆性响应 | 第60-61页 |
| ·有限厚度靶体强度阻力计算 | 第61-63页 |
| ·靶体强度阻力进一步的理论分析 | 第63-67页 |
| ·开坑半径的计算 | 第67-71页 |
| ·能量法 | 第67-68页 |
| ·动量法 | 第68-69页 |
| ·两阶段空腔膨胀模型 | 第69-71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1-74页 |
| ·靶体强度阻力R_t | 第71-72页 |
| ·侵彻速度 | 第72-73页 |
| ·侵彻深度 | 第73-74页 |
| ·开坑半径 | 第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 第五章 聚能战斗部静态开坑试验研究 | 第76-81页 |
| ·试验方案 | 第76-77页 |
| ·试验一 | 第76-77页 |
| ·试验二 | 第77页 |
| ·计算与分析 | 第77-80页 |
| ·试验现象分析 | 第77-78页 |
| ·计算步骤与结果分析 | 第78-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附录: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