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9页 |
一、功能解读:逮捕的基本性质 | 第9-13页 |
(一) 严厉性 | 第9-10页 |
(二) 正当性 | 第10-11页 |
(三) 预防性 | 第11-12页 |
(四) 临时性 | 第12-13页 |
二、实证分析:我国司法实践中适用逮捕措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13-19页 |
(一) 逮捕率高,逮捕适用普遍化 | 第13-14页 |
(二) 逮捕后被告人被判处徒刑以下刑罚的比例较高 | 第14-15页 |
(三) 逮捕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羁押的期限长,超期羁押现象严重 | 第15-16页 |
(四) 逮捕后羁押期限与犯罪情节及严重程度不成比例 | 第16-17页 |
(五) 逮捕后刑讯逼供、侵害人身权利的事件时有发生 | 第17-19页 |
三、中外比较:我国逮捕制度的根本性缺陷 | 第19-37页 |
(一) 作出逮捕决定的主体及理由 | 第19-25页 |
(二) 逮捕执行后的审查 | 第25-28页 |
(三) 逮捕后羁押的期限 | 第28-32页 |
(四) 逮捕后的救济权利 | 第32-34页 |
(五) 逮捕后羁押的场所 | 第34-37页 |
四、追究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我国逮捕制度的重新构建 | 第37-47页 |
(一) 逮捕与羁押分离,逮捕权交由检察机关行使 | 第38-41页 |
(二) 羁押由法院进行审查,严格限制其实施原因 | 第41-42页 |
(三) 建立羁押的司法复查制度 | 第42-44页 |
(四) 在羁押期限上应贯彻比例原则 | 第44-45页 |
(五) 看守所中立化,并承担保障被羁押人合法权益的义务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