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5页 |
| 1.1 本文的背景 | 第8-10页 |
| 1.2 文献综述与评述 | 第10-13页 |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 2 平面六杆双间歇机构近似函数综合的基础理论 | 第15-24页 |
| 2.1 机构综合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 2.2 平面四杆机构基础 | 第16-20页 |
| 2.3 平面六杆机构基础 | 第20-21页 |
| 2.4 自适应方法简介 | 第21-23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3 平面六杆双间歇机构近似函数综合优化模型 | 第24-41页 |
| 3.1 平面六杆双间歇机构近似函数综合基本思想 | 第24-32页 |
| 3.2 平面六杆双间歇机构州以函数综合优化模型 | 第32-36页 |
| 3.3 平面六杆双间歇机构优化模型中的约束条件 | 第36-38页 |
| 3.4 误差评定标准 | 第38-40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4 平面六杆间歇机构近似函数综合中的优化方法以及计算实例 | 第41-58页 |
| 4.1 平面六杆双间歇机构近似函数综合数学优化模型求解思路 | 第41-42页 |
| 4.2 平面六杆双间歇机构近似函数综合鞍点规划模型解法 | 第42-45页 |
| 4.3 平面六杆双间歇机构近似函数综合二杆组优化模型解法 | 第45-49页 |
| 4.4 平面六杆双间歇杆机近似函数综合的整体搜索 | 第49页 |
| 4.5 平面全铰链六杆双间歇近似函数综合实例 | 第49-54页 |
| 4.6 平面导杆六杆双间歇近似函数综合实例 | 第54-57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5 平面机构综合软件介绍 | 第58-68页 |
| 5.1 软件功能和使用说明 | 第58页 |
| 5.2 平面四杆机构近似综合 | 第58-64页 |
| 5.3 平面六杆双间歇近似函数综合 | 第64页 |
| 5.4 平面四杆机构运动仿真与数据生成 | 第64页 |
| 5.5 平面四杆机构连杆点曲线图谱 | 第64-67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