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家畜病毒学论文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高变区和BC6/85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亚单位疫苗的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5页
缩略词表第5-6页
目录第6-9页
第一章 前言第9-20页
   ·传染性法氏囊病简介第9页
   ·病原学第9-12页
     ·病毒形态第9-10页
     ·IBDV的分型第10页
     ·IBDV的基因组结构第10-11页
     ·IBDV基因组编码蛋白第11-12页
   ·IBDV历史及流行病学第12-13页
     ·IBDV历史第12-13页
     ·IBDV分子流行病学第13页
   ·IBDV的致病机制第13-14页
   ·IBDV造成的免疫缺陷性第14页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第14-15页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控第15-16页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研究的进展第16-19页
     ·常规疫苗第16页
     ·新型疫苗研究第16-19页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9-20页
第二章 IBDV不同毒株的VP2高变区基因序列分析第20-36页
   ·试验材料第20-21页
     ·毒株第20-21页
     ·主要试剂第21页
     ·主要仪器第21页
   ·试验方法第21-26页
     ·病毒RNA的提取第21-22页
     ·IBDV VP2基因扩增第22-23页
     ·纯化产物的连接第23页
     ·转化,克隆及筛选第23-24页
     ·质粒提取第24页
     ·质粒测序第24页
     ·IBDV VP2基因序列分析第24-25页
     ·IBDV遗传进化分析第25-26页
   ·实验结果第26-27页
     ·RT-PCR结果第26页
     ·IBDV VP2基因高变区的序列分析第26-27页
     ·IBDV遗传进化分析第27页
   ·讨论第27-29页
     ·IBDV VP2基因高变区的同源性第28页
     ·高变区内特异性氨基酸第28页
     ·不同类型IBDV毒株的鉴别分析第28-29页
     ·IBDV遗传进化分析第29页
   ·小结第29-36页
第三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BC6/85株基因组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36-59页
   ·试验材料第36-37页
     ·毒株第36页
     ·主要试剂第36-37页
     ·主要仪器第37页
   ·试验方法第37-42页
     ·病毒RNA的提取第37-38页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第38页
     ·RT-PCR第38页
     ·PCR第38-40页
     ·PCR纯化产物的连接第40页
     ·转化,克隆及筛选第40页
     ·质粒提取第40-41页
     ·质粒测序第41页
     ·BC6/85株基因组序列分析第41-42页
   ·结果第42-54页
     ·RT-PCR结果第42-43页
     ·序列测定结果第43页
     ·BC6/85株基因组序列分析第43-54页
   ·讨论第54-58页
     ·IBDV A节段非编码区对病毒毒力影响第54页
     ·IBDV蛋白对病毒毒力影响第54-57页
     ·关于BC6/85株与其它毒株的亲缘关系第57-58页
   ·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亚单位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效果评价第59-78页
   ·试验材料第59-60页
     ·菌、毒株及质粒第59页
     ·主要试剂第59-60页
     ·主要仪器第60页
   ·试验方法第60-69页
     ·病毒RNA的提取第60-61页
     ·IBDV VP2基因扩增第61-62页
     ·纯化产物的连接第62-63页
     ·转化,克隆及筛选第63页
     ·质粒提取及测序鉴定第63-64页
     ·重组表达载体pET28A-VP2的构建及鉴定第64-65页
     ·重组菌的诱导及表达产物的鉴定第65-66页
     ·重组蛋白的变性复性处理第66-67页
     ·油乳剂疫苗的制备及动物免疫实验第67-69页
   ·结果第69-76页
     ·IBDV VP2基因的扩增第69页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第69-70页
     ·重组质粒的测序结果第70页
     ·重组菌的诱导表达鉴定结果第70-73页
     ·重组蛋白的变性复性结果第73页
     ·油乳剂疫苗的制备第73页
     ·动物免疫实验结果第73-76页
   ·讨论第76-77页
     ·重组蛋白的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第76页
     ·关于表达载体的选择第76页
     ·重组蛋白的变性复性第76页
     ·重组蛋白的免疫剂量第76-77页
     ·血清学检测方法的选择第77页
   ·结论第77-78页
第五章 结论第78-79页
第六章 对本研究的下一步设想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6页
致谢第86-87页
附录第87-109页
作者简历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性别偏好对迁移父母经济行为的影响--基于中国农村—城镇移民数据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羊布鲁氏菌病i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布鲁氏菌omp28基因的克隆与表达